從統計上來看,SAT分數滿分的學生也可能所有科目的分數都拿C。窮學生和他們的富同學相比也一樣快樂,且成績相同。一個人臉書上的好友數量甚至與他性格是否外向無關。就在我因為花費那麼大的功夫,卻找不到任何顯著關連性而感到沮喪時,我終於發現了一個天大的例外。(本文節錄自《引爆大潛能》一書,作者:尚恩.艾科爾,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是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暨總裁,他曾做出一個很棒的結論:「不論你的頭腦或策略有多好,如果你玩獨角戲,將永遠都贏不了一個團隊。」
蘋果公司已故聯合創始人暨總裁賈伯斯,創立了史上最具競爭力且最強大的一家公司,他說過:「企業的偉大成就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獨力完成,而是一個團隊合力所致。」
美國海豹部隊在特訓時,有時會以勾著彼此手臂的方式做伏地挺身,強調眾人一起度過壓力,而不要獨自承受的重要性。他們還有一句很棒的名言:「參加比賽的是個人,但能絕地逢生的是團隊。」
哈佛的原始尖叫儀式證明了在面臨壓力的時刻,我們更需要別人跟我們勾著手臂同行。這個結論得到《自然》雜誌上一項研究的支持。該研究分析了八萬則大學生的互動資訊後發現,擁有最高成就者是那些最會建立人際關係、且能以更多方式分享資訊的人。(延伸閱讀│日本百億富豪的致富觀點:別只考慮自己,你就擁有全宇宙的力量)
在一篇發表於《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的傑出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若你看著一座山並判斷它的陡峭程度時,只要你身旁有「社交支持」,你的觀點會立刻改變。
事實上,如果你看著山時,是站在一個你視對方為朋友的人身邊,這座山會比你獨自面對時平坦10%到20%。這是個驚人的發現。
當你追求成就時有別人同行,你對客觀及物裡世界的觀點也會改變。即使你的朋友離你有三英呎遠,面對與你相反方向,而且保持安靜的情況下,結果仍然不變!
這符合人類演化的道理:他人能為我們提供資源和支持。所以從心理和生理上看,當我們有人陪伴,將更有可能征服高山、獲取成功、克服障礙。
那麼,為什麼人在工作上碰到壓力時會想回到自己的座位或辦公室,將自己跟同事隔離開來完成工作呢?為什麼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會避開朋友,逃到圖書館的角落,或是透過攝取大量的咖啡因、服用治療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阿得拉(Adderall)和抗憂鬱藥物呢?
我在哈佛擔任大一新生輔導員,審閱數百名學生的入學檔案時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要求住單人宿舍,而不希望跟室友同住。這不是因為單人房比較大或比較好,而是他們誤以為身邊有人會讓他們分心或減少他們的競爭優勢。
但這樣做,這些學生就錯失了一項確實能預測長期成功和幸福快樂的關鍵因素:他人。這也是為什麼哈佛迫切需要一門叫做「心理學1504」的課程。(延伸閱讀│哈佛為何要求學生住校?用「梅迪奇效應」催生創意火花)
「最適應者」比「適者」更能發揮潛力
塔爾‧班夏哈博士在這方面的成就遠遠領先其他人。在他開始於哈佛教授「正向心理學」之前,這門學科還鮮為人知。就在我的「閃光實驗」失敗後不久,哈佛這位最具創見又真誠可靠的教授開設了一門實驗性的研討課程。隔年,塔爾邀請我擔任他心理學1504 課程的首席助教,從此將正向心理學引進全校。
雖然哈佛給了我們學校裡最大的教室,但第一天來上課的學生多到爆,人滿為患。接下來的兩年,每五個哈佛學生就有一人選讀這門課。看來,哈佛學生特別迫切想知道如何在極度競爭的環境裡改善情緒健康。
在那段時間,我設計並執行了一項哈佛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個人潛能研究。由一千六百位哈佛學生填寫一系列經過實驗證實的心理測試工具和其他問題,約需一小時才能完成。
我的目的是找出能預測誰會是哈佛最快樂且成功的個人特質矩陣(matrix)。換句話說,我能預測出「最完美」的哈佛學生嗎?
我們搜集的數據太過龐大,以致於我那台低階又廉價的筆電不斷當機。我的資料鉅細靡遺,從學生的家庭收入、他們在高中的GPA和SAT成績,到他們的睡眠時數、修幾堂課,還有參加多少社團等。
但當我開始分析資料時,立刻注意到一個問題。這些學生的個人特質和他們的表現與成就幾乎無關!從統計上來看,SAT分數滿分的學生也可能所有科目的分數都拿C。
窮學生和他們的富同學相比也一樣快樂,且成績相同。一個人臉書上的好友數量甚至與他性格是否外向無關。
就在我因為花費那麼大的功夫,卻找不到任何顯著關連性而感到沮喪時,我終於發現了一個天大的例外,那就是:社交關係。
我用最著名的驗證量表,來測量一個人自覺在生活中與人建立關係以及獲得社會支持的程度,發現社交關係是哈佛人在求學生涯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預測因子。
它決定了一個人情緒是否健康快樂,能否有效抵抗憂鬱,也能預測學生在面對考試和學業競爭時所感受到的壓力程度。事實更證明,它還成為學生畢業後,能預測其事業長期表現最大因素之一。
這個證據似乎支持一個驚人的結論:在哈佛表現是否優異跟學生的個人特質關係不大,而是跟他如何融入校園文化和同儕群體的能力有更大的關聯性。
換句話說,在哈佛成功的潛力與「適者生存」無關,而與「最適應者生存」有關。
「適者生存」是最強大或最有競爭力的個體,能在競爭中能夠存活下來;而「最適應者生存」不一定是最強大的,但在特定環境中是最能適應、最合適的,所以更有可能生存和成功。
表面上看來,那些會成功的人似乎都是最閃耀的超級巨星,但事實上,真正的光芒是來自在星座中能找到適合自己位置的人。
而且我也很快明白,這個觀念在哈佛之外也同樣適用,對我們如何看待公司、團隊、生活和事業中的潛能有更巨大的影響。(延伸閱讀│頭腦好不代表很會念書!哈佛學生都有一項特質:「RQ」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