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任誰都不會覺得抱怨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對象難尋,時機更難尋。但我也不建議在網路上匿名發洩,因為抱怨首重對象正確、重點清楚傳達。以匿名的方式含糊帶過,很有可能變成單純的牢騷、怨言,抑或人身攻擊,陷入難以解決的困境。那該怎麼做才好呢?就讓我來說說有效抱怨的3個原則。(本文節錄自《執行長,請問什麼是工作?》一書,作者:高東真,樂金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WHO,抱怨對象很重要
多數新鮮人會和公司同事聊公事或個人的煩惱與問題,畢竟相對輕鬆。不過問題是「你不知道的,他也不知道」,如此一來,不僅沒有找到解決方案,還創造出一大堆錯誤的小道消息。
我們的耳朵對八卦很敏感,因為辛辣的話題會刺激末梢神經,讓我們暫時感到興奮愉悅。然而這些話題既無建設性,也沒有效率。身為職場前輩,我希望各位將心思放在其他能夠產生正面影響力的事情上,不要浪費時間聽這些話題。
抱怨可能以不滿收場,也可能成為改善的跳板,結果取決於個人的態度。請冷靜分析自己需要的是同理心和慰藉,或是確實的改善對策。如果是後者,就要找對抱怨對象,而我的建議是你的前輩或主管。(延伸閱讀│聰明拒絕討厭工作的藝術:不是避著主管,反而要主動找他?)
WHEN,抱怨時機也要想清楚
我在前面提過自己明明可以在其他場合抱怨,我卻選在會議上說出口的事情,當時幸虧我遇上了一個好主管,所以沒有出什麼問題。可是,各位如果希望自己的抱怨有效,一定要想清楚抱怨的時機與場合。
假如你想提出的問題與所有同事有關,需要大家一起思考解決方案,會議時間的確最合適。但要是問題敏感,比如對主管有所請求,建議盡量在沒有第三者的情況下提出。抱怨不是為了吵架,而是為了解決問題,沒有必要傷害彼此的感情。(延伸閱讀│上司交付工作能不能拒絕?論語中孔子早用「8個字」說完正解)
HOW,不要追究,要詢問
向主管或前輩抱怨其實不容易。一方面是擔心滿腹牢騷,可能帶來反感;另一方面則懷疑訴說怨言,也不能解決問題。據此,必須明確傳達自己想法,不讓別人誤會你只是在發牢騷。如果牢騷是阻礙前進的誹謗,抱怨就是推動進步的建言。
同樣的一句話,要學會如何讓它聽起來不像牢騷。假設你說:「因為這個問題和那個問題,我實在做不到。」別人有可能誤會你在發牢騷,所以應該改口:「目前我遇到這個問題和那個問題,您覺得該怎麼解決比較好呢?」
前輩或主管當然無法解決所有的煩惱和抱怨,畢竟他們不能貿然改變公司的結構和體制。但前輩如果曾有相同經驗,和他們討論這些難題,將會讓你找到方向,明白下一步棋該怎麼走。比如喝杯酒發洩情緒就好,或者該尋找更多對策,設法改變現況。(延伸閱讀│只要在「我」後面多加一個字,就能改變雙方關係的溝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