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波哥雷里奇 鋼琴大師 戀戀台灣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07-04-12

瀏覽數 42,250+

波哥雷里奇 鋼琴大師 戀戀台灣
 

本文出自 2007 / 4月號雜誌 全球卡達熱

春節前夕向來是表演藝術的淡季,今年2月中旬的一場音樂會,卻打破這個慣例。國際一級鋼琴大師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和唯一入室弟子陳毓襄的表演,竟然一票難求。

舞台的燈光亮起,49歲的克羅埃西亞鋼琴家波哥雷里奇,雙手一碰觸琴鍵,就能喚醒藏在鋼琴深處的幽幽靈魂。鋼琴釋放極大的能量,深邃的琴音充滿整個廳堂,即使樓上最後一排也能聽到最弱的音。樂評家焦元溥有一次看他練琴,對他輕觸琴鍵,就能發出極深極大的音響而震撼不已。

喜歡打扮成一身中國味的波哥雷里奇,不像一般常見的國際演奏家,來去匆匆,他對台灣似乎已經投入了感情。

當他在舞台上宣布,要把兩場音樂會的收入,捐給視障、聽障團體,對著聽眾說出幫助台灣的心願,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長期居住在瑞士的他更決定,從今年秋天起,每年都會來台灣開設大師班,每次待上三星期,公開傳授琴藝。

「台灣音樂教育破天荒,第一次有國際大師定期授課」,正忙著籌辦大師班的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劉瓊淑帶著興奮的口吻說。每當她和台灣音樂界人士聊起此事,對方總是無法置信,甚至以「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形容。

「我的琴藝就像中國功夫,」身高190公分、剃了光頭的波哥雷里奇很喜歡中國文化,以功夫比喻自己的琴藝。他穿著白色的唐裝,手搖紙扇,談論彈琴技巧。他說,只要手指角度正確、手腕、手臂力道恰當,經過熟練,可以彈奏深邃的琴音。

娶師為妻,傳承百年獨門技藝

國際樂壇對波哥雷里奇有很高的讚譽。一般認為,他不同於其他的鋼琴大師,能夠清楚解釋自己的獨門絕活,更願意大方將技法傳授他人。

1993年在波哥雷里奇國際鋼琴大賽得到首獎的陳毓襄覺得,每跟著上一次課,就更上一層樓。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她分析老師的琴藝時說,這項溯自19世紀作曲家李斯特的獨門技藝,要花一輩子才能學會,波哥雷里奇是目前僅存的唯二傳人之一。

原來他的技法是向大他21歲的太太凱澤拉絲學習,而凱澤拉絲的師祖是李斯特的學生西洛第(Alexander Siloti),師徒一脈相承。過去,夫婦倆從不公開傳藝,凱澤拉絲在1996年過世,讓波哥雷里奇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曾經一度淡出國際樂壇,2005年再度復出,與失散十年的陳毓襄在台北重逢,再續師生前緣,更決定來台灣授課傳藝。

「我這身技藝要傳下去,你看宋代汝窯因為失傳,現在剩下不到70件!」他戴著原住民圖騰的帽子,表達對台灣的熱愛。

趁著表演空檔,他參觀國際書展,買了幾本介紹原住民文化的書籍,還到陽明山泡溫泉,和來台表演的音樂大師很不一樣,他希望以台灣為出發點,日後到亞洲開大師班。

波哥雷里奇認為亞洲學生有天分,也肯吃苦學習,才興起培植亞洲音樂家的念頭。回想從前,他每天練習12到14個小時,三小節的音符可練上四小時,練得眼冒金星,20年才淬煉一身好功夫。

2005年來台時,他花了三個小時指導兩個學生,光是幫他們數拍子,就耗費兩個半小時,今年2月初的大師班課程,他更花費四小時,教導三名學生,儘管不少聽眾耐不住久坐,提前離去,他依然不改本色,興致濃厚。

特立獨行,卻熱中慈善事業

波哥雷里奇有著不受拘束的藝術家個性,十分投入慈善事業,1981年成名那年,為墨西哥大地震賑災表演,1994年,他為塞拉耶佛戰後重建募款興建醫院。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克羅埃西亞文化大使的頭銜,波哥雷里奇不迷戀外界加給的光環,一心想為台灣開啟新的音樂教育。劉瓊淑認為大師班是磨練琴藝的絕好機會,希望全台音樂學子能報名參加,好讓台灣音樂人才輩出。

「只要學會大師的一個音,就有收穫了,」樂評家焦元溥對大師班的學生有這樣的期待。相信波哥雷里奇將在國內音樂界撒下傳承的種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