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個人都可以活到100歲,人生到老最怕什麼事?不外乎是「怕病、怕窮、怕孤單」,而就算孤老終身,或許還可以透過社會參與降低孤獨感,但是,如果又病又窮,那麼末段的人生將過得相當艱辛。
因此,事前的退休規劃顯然相當重要,在2026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前夕,金管會也力推「安養信託」,期望透過信託制度,幫助長者協助管理資產,提供更完善的老年生活。
安養信託是什麼
信託非有錢人才規劃,資產不多更需要?
不過,許多人一聽到「信託」二字,常聯想到有錢富豪的資產管理與資產傳承,但是,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陳美娟接受《遠見ON AIR》專訪時強調,信託並非有錢人的專利,資產不多的民眾更需要規劃信託,才能在未來面對失能、失智時,將一生打拚下來的錢,好好用在自己的身上、好好養老。
在理解「安養信託」前,必需先了解信託的概念。陳美娟進一步解釋,當客戶與銀行簽訂信託契約時,也代表客戶將資產放到信託帳戶,而客戶可以在合約中與受託人(銀行)約定如何使用這些資產。
信託的主要角色有四個,分別是將財產放入信託規劃的「委託人」、享有信託利益的「受益人」、管理其資產的「受託人」,以及監督信託資產運作與執行的「監察人」。其中,委託人與受益人可為同一人或不同人,因此也適合單身或沒有子女的民眾進行規劃。
安養信託功能
安養信託機制如何助人養老?
而安養信託有別於財產信託,重點在於協助委託人進行資產規劃,在未來無法處理資產時提供協助。
其適用對象為55歲以上民眾及身心障礙者,當委託人與銀行簽訂合約後,透過信託契約來約定財產如何運用,當未來受益人生活無法自理時,所需生活費、養護機構費用、醫療費等都是透過專款專用的信託帳戶把關支付。
陳美娟說,也有身心障礙孩子的父母,因擔心孩子未來無法自理財產,於是先做一輩子的信託規劃,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父母不在時,也能安老終身。
在安養信託的機制中,委託人可在契約中約定每月給予一定金額至受益人帳戶的定期給付,在臨時所需的醫療費、養護費也可以在符合契約的狀況下實支實付。
另外,委託人也可以設定「信託監察人」,確保受託人在管理資產時,有按照契約執行,當有大筆的額外支出時,也需經監察人確認事由後才能進行撥款。
不過,監察人必須由委託人自行指派,由於安養信託照顧受益人,可能是五年、十年的長期契約,因此更要慎選可信賴的監察人,也有委託人選擇由具代表性、公正性的社福團體擔任。
在委託人與受託人簽訂安養信託契約時,陳美娟提到,最關鍵的是契約內容,必須確定受益人是誰、放進哪些資產、信託監察是誰、款項如何撥付。
用安養信託放大你的退休金
安養信託為何能保全資產,還有「放大」效果?
另外,安養信託也可以在妥善運用,並保全資產的前提下,有「資產放大」的效果。
陳美娟舉例,曾遇到一名女兒有身心障礙的客戶,為了保障女兒往後的生活,因此客戶的信託資產中放入有穩定現金股息的股票,將每年領到的股息撥作女兒的生活費,除了確保資產無虞,也不會被詐騙。
除了可放入穩定配息的股票、ETF,讓信託資產放大外,如果客戶理財屬性保守,也可以將其現金資產放入定存,甚至也可在信託契約中約定以穩定收益商品配得的股息、利息等,做為每月撥付養老金的來源。
安養信託費用
子女想讓父母安享天年也行!費用最低僅千分之三
另外,像是如果擔心通膨、物價標準,往後安養信託定期給付的錢不夠用,也可以在契約中約定其撥付金額按每年固定%數成長,因此安養信託在資產管理與運用上,可說是相當具有彈性。
但或許有民眾在考慮將資產交付安養信託時,考量到費用問題。陳美娟說,將資產交付安養信託的費用主要有兩項,一是開辦時2000~5000元的簽約費;二是每月負擔、按資產總額計算,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六信託管理費。
這樣的費用並不算高,陳美娟說,民眾將資產交付安養信託的金額,多在200至300萬間,甚至有子女以委託人身分放進約100萬的資產,用以每月支付失智父親的安養機構費用,直到信託專戶資產用罄時,再分批放錢進入專戶,以此照顧父親安享天年長達6年時間。
顯見,安養信託已可成為無論單身、無子女族群,或是子女替父母規劃老後生活,又能有效防止詐騙的保全資產方式。
安養信託注意事項
想修改合約需經過監察人同意
雖然以辦理安養信託的方式養老,有助於保全資產,以及依照自身需求進行妥善規劃,減少資產一次花完的風險,甚至還能預防財產被侵佔、詐騙的風險。陳美娟解釋,因為主要資產已經撥入信託專戶,必須要以當初的約定方式來專款專用,因此已信託的資產不會有被挪移的風險。
不過,在信託契約期間內,委託人的資產將受到受託人及監察人的控管,因此若臨時要用錢,或有其他重大規劃時,則必須透過修約的方式進行,並經過信託監察人同意修改條文,同時需額外再支出修約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