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0日,台北縣最大、號稱全台唯一的日式商場——環球購物中心熱鬧開幕,有一半的女性消費者,全擠在二樓手扶梯前白色的玻璃屋裡。一位慕名而來的年輕女孩,隨手拿起包裝像極紐約保養品牌Kiehl''s的保加利亞玫瑰水,她偷瞄了一下價格,忍不住驚叫,「哇,好便宜!」
這是國內老牌化工企業第一化工的首家專門店。嗅到抗窮商機無限,過去緩步轉型的第一化工,連忙換上明亮時尚的新裝,並將原本最少500c.c.的銷售容量,改成100c.c.的小包裝,因應逛街人潮需求。「不變的是,消費者仍可以原料批發價格,買到專櫃最高級成分的保養品,」店長黃國芬說,美麗也可以很便宜。
比方說,一罐市售新台幣3萬7000元的海洋拉娜乳霜,若消費者自行到第一化工買材料DIY,只要370元;若懶得自己動手,第一化工生產的同等級乳霜,最貴的也只要2000元。
這樣的優勢來自第一化工四十二年歷史的累積。黃國芬的公公陳添益,四十二年前在台北天水路上創立第一化工,專門進口及販售基礎化工原料,不但量大,而且貨源直接從產地掌握,品質容易控制,就連品項也高達一萬種之譜;業界之間因此流行著一句話,「如果第一化工找不到,可能全台灣都找不到了。」
牛爾挖寶 化工變時尚
說起來,第一化工的崛起與牛爾有極大關係。被媒體喻為新世代美容教主的牛爾,出版《牛爾愛美書——天然面膜DIY》後,熱銷十萬冊,每天只要一打開電視,就可以看到他教人買市面上的化學用品,調製便宜的化妝品。
當初為了寫書,牛爾拿著材料清單到處蒐購保養品製作原料,沒想到不是沒有販賣,就是貨色不齊全,最後來到第一化工,他才心滿意足地回家,第一化工也因此從幕後走向台前。
趕搭這波美容DIY的風潮,三年前第一化工由第二代的三兄弟夫妻檔領軍轉型,原本擺放化學藥劑、防腐劑的高木櫃,改放上化妝品原料、精油和染料等DIY耗材。
黃國芬和伯叔妯娌聯手打拚,首先改變過去老一輩化工行不願賣化工原料給零售客的堅持。第一化工也引進新觀念,開始蛻變。
以往僅有工廠客戶或生化教授出入的第一化工,現在每到傍晚四、五點,小小的店面就擠滿一手拿DIY美容書,一手拎著裝滿大瓶化工原料提籃的年輕女孩。光這些DIY材料,每個月就為第一化工賺進千萬,「不過,DIY只占第一化工總營收的十分之一,」黃國芬表示,絕大部分業績還是來自工業原料。
細眉、鳳眼,古典味十足的二媳婦黃國芬,娘家父親也是化學進口商,大學畢業後就在自家公司幫忙找材料,對這一行並不陌生。
商機大,管理要跟上來
第一化工的轉型,某種程度是被客人給逼出來的。為了滿足一群懶得自調保養品的顧客,握有名牌化妝品配方,也曾替知名化妝品大廠代工的第一化工,在2004年10月推出自營保養品牌「de」,正式進軍美容界。
不同於坊間名牌化妝品動輒砸下幾千萬的廣告費,第一化工不但沒有廣告,就連包裝也很素樸,只堅持在瓶罐上仔細標示成分中英文,也因此在價格相對低廉之下逐漸打開名氣。
2005年9月為了建立品牌形象,第一化工在鄰近創始店的延平北路上,硬是蓋起五層樓的旗鑑專賣店兼總部。所有DIY護膚美容材料一字排開,也找來具美容師資格的店員,甚至二樓還有美容講座教室,「為什麼化工行一定得黑黑臭臭的?」黃國芬說,儘管開店所費不貲,卻沒有調高商品售價。
只要曾和專櫃小姐打交道,一定見過她們以「現在不買,就買不到」高姿態推銷保養品。但第一化工旗鑑店店員會告訴消費者,「你用完,這裡絕對還有,」甚至還建議,「用不著搭配一整套,缺什麼買什麼就好。」
除了有本事讓消費者隨時買得到,而且還保證最新鮮。其他廠牌的保養品,從生產、進口、通過檢驗到上市,至少經過三個月,第一化工店舖卻盡是一星期內工廠剛出爐的新鮮貨,「愈新鮮的保養品,抗氧化劑、防腐劑愈少,對皮膚的傷害自然愈小,」深諳保養品配方的黃國芬說。
雖然具備當台灣版Kiehl''s的潛力,不過長期以來家族成員都涉入第一線工作,公司成員甚至連職稱都沒有。
目前黃國芬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將管理制度在延平北路旗鑑店落實,並複製到專門店,「但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我們物超所值的最重要利基,」她一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