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錢,已經成為台灣人的新全民運動。節省,甚至不再是一種窮酸的表徵,而可以成為一種時尚。過去台灣人在外用餐,吃不完的不會打包回家,因為覺得不夠體面。
但是媒體大篇幅報導名模林志玲在外用餐,會將吃不完的剩菜打包,而且平時工作人員好意為她準備的飯菜,她就算吃不完也會先擱著,如果有人把它拿去丟掉,她還會反過頭教訓對方「不准浪費」,待工作結束後,她一定順手把冷掉的飯菜全打包帶回家加熱。
由於愈來愈多人感到省錢的重要,各種教人省錢的書籍和電視節目愈來愈多。
省錢議題就能出書賺錢
這幾年來,省錢書愈賣愈好,愈來愈多出版社看準了台灣即將步入日本的零利率時代,想要與日本出版社接洽,翻譯日文版省錢書,「想要小錢變大錢,總要先省一個本金吧,」一位出版社行銷企劃說。
教人省錢的電視節目也紛紛推出。「黃金七秒半」「今晚哪裡有問題」等談話性節目,三番兩次找來省錢達人,傳授省錢撇步。
日本綜藝節目「黃金傳說」,節目裡,藝人挖空心思、想出各種省錢妙方,以1萬日圓過一個月生活的巧思,觸動台灣省錢族的心,連續四年,收視率皆為該時段日本節目之最。
去年紅透半邊天的「女人我最大」,不但每天討論好用的便宜化妝品,更找來DIY美容教父牛爾,擔任節目固定班底,教女性觀眾如何買市面上的化工原料,調製便宜的保養品。
創下百分之一點多高收視率的「女人我最大」節目,甚至還出雜誌,短短一個月,銷售量一飛沖天,創下十六萬本的驚人數字。
以前教人如何理財開源的專家多不勝數;現在教人節流省錢也幾近成為顯學。2004年底出版《省錢智慧王》的理財作家吳正治記得,書一上市,來自電視、廣播或演講的邀約不斷,甚至採訪當天,還有電視節目製作人打電話問他,「電暖爐要怎麼省電?」
聰明省錢是種藝術
近五十多年,台灣從貧窮走向富裕,勤儉的傳統美德,在1980到1990年代幾乎成為絕響,反以「台灣錢淹腳目」的過度奢侈被詬病。
現在,勤儉風似乎又回來。
遠東商銀財富管理事業群副總經理喻芝蘭說,在台灣富裕的年代,省錢被視為窮酸,但現在如何聰明省錢卻變成一種藝術。
繼「拿鐵理財說」引起廣大迴響後,喻芝蘭又提出省錢必備三步驟。省錢第一步,就是要做夢。喜歡做夢,才會有省錢的動機,被夢想挑逗的程度愈高,動機就愈強烈。
六十四年次的蔡心怡,最大的夢想就是周遊列國,但她展場設計一個月只有新台幣3萬元的薪水,無法負擔龐大旅費。為了省錢,她每天走上一小時的路到中正紀念堂附近上班;中午展場發便當時,她也總是把沒發完的便當收集起來,帶回家晚上吃,至今她已去過歐美十三個國家。
計畫的執行也很重要。每個月一到發薪日,工商時報記者吳佳晉總是強迫自己把一半的薪水分別轉到薪資、旅行、投資、救命和子女教育等五個帳戶,「有紀律,錢才留得住,」常受邀上理財節目的吳佳晉說。
也別忘了把省錢當成遊戲,才能持之以恆。「如果為了省錢而省,會瞧不起自己,」喻芝蘭指出,省錢是一項自我挑戰,如果能用低於自己願意付的價格買到,你就贏了。
(精采內容請見1月號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