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十八年的琉璃工房,除了楊惠珊和張毅這對明星夫妻的光環之外,「永遠不斷學習創造有益人心的文化和作品」的企業座右銘,更是讓琉璃工房能推出撼動人心藝術品的最大力量。
始終給人醇厚人文氣息的琉璃工房,可以讓人聯想到歷史、文學、文化、美術、工藝等等,但跟半導體恐怕是半點扯不上的。
但是透過工研院創意中心的新世代創意聯盟,琉璃工房可以和威盛電子、三陽工業、奇菱光電這些產業,一起坐下來探索自己產業的創新、創意,甚至台灣產業的未來!
跨越∕非黑即白的框架
「創意中心算是我們的媒人,不然我們這輩子從沒想到有一天會到琉璃工房去開會,」威盛處理器產品行銷處副處長吳億盼笑著說,雖然新世代創意聯盟的平台,讓兩家不同世界的公司有了接觸,不過第一次發e-mail給琉璃工房,對方似乎還是嚇到了,隔了五天才回信。
光是電子郵件說不清楚,當然還得坐下來談。吳億盼回憶2005年初到琉璃工房天母藝廊開會,「大家交換完名片,講完一些久仰的客套話之後,場面就冷掉了,」雙方都在想,我們兩家八竿子打不著的公司,要怎麼合作啊?
「我們的工作就是要讓大家換腦袋!」工研院創意中心主任薛文珍握起了拳頭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稱為適應者,另一種稱為創新者。相對於思考沒有任何框架限制的創新者來說,適應者只能在固定範圍內發揮。適應者有很強的製造力,台灣人才多屬於此型;但是當製造業已經到了保衛毛利率的割喉戰時,我們就需要創新者。
薛文珍憂心地指出,台灣從大學開始,就將社會組跟自然組一分為二,科技的就專心搞科技,人文的專心搞人文,少有人思考如何滿足「人」的需求。其實科技跟人文不是非黑即白,中間是有灰色地帶的。
創意中心希望讓跨領域的團隊合作,成為未來台灣的核心能力,第一步就是要破除框架,讓任何彼此看來毫無關聯的產業,都可以腦力激盪。
激發∕科技人文的交叉
這個概念說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就以威盛和琉璃工房來說,兩個核心價值完全不同的公司,要談推出產品似乎言之過早,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才是當務之急。
琉璃工房副總經理楊紹箕認為,藝術作品的創意和科技的創意還是有區隔;科技講究的是使用者的便利性,藝術尋找的則是生命力、人文關懷,講求的是文化的意涵。
楊紹箕強調,琉璃工房的作品一定要有「動心起念」的意象,不是看到一朵花很美,就做模子下去燒;一定要問自己,為什麼做花?我的動機是什麼?背後的故事在哪裡?必須透過自己的作品,和觀賞者產生心靈上的交流,「目前我們還沒辦法完全把這個理念跟威盛的東西連在一起,」楊紹箕承認,在交流的過程中,琉璃工房是比較躊躇的一方。
為了突破這個困境,創意中心設計出會唱歌跳舞的瓶子:
一個嵌入晶片的玻璃瓶。只要手一靠近,就會產生聲光效果,希望這個設計可以給威盛和琉璃工房一些創意的靈感。
尋找∕創造與使用的交集
設計這項作品的創意中心王繼勳表示,跨領域的結合應該從生活、人的感受出發,再匯集需要的科技。從這個角度出發,就可以發覺專業不會、也不應該是框框。
當然這個作品只是雙方合作的一項參考,還達不到理想的境界。
楊紹箕認為,瓶子會唱歌當然是一項新奇的產品,但是它所代表的意義在哪裡?創作觀感是否能與群眾產生交流?「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它的價值是否有益人心,」楊紹箕再次強調他們的創作理念,必須先找出與科技間的關聯性,不然任何一家公司做的瓶子都可以唱歌跳舞,為什麼一定要是琉璃工房?
威盛的吳億盼也指出,IC設計的重點從以往的運算速度,開始逐漸移轉到設計感、使用便利性等。威盛有一個專門的網站展示一些跟生活相關的電子產品,例如指甲彩繪機、肌膚檢測器等,都是運用威盛的晶片。
顯示科技與人文、生活的結合是必然的趨勢,但是要做出符合跨領域產業各別核心價值的產品,還得找出那個最大的共通點。
創意中心也知道這項工作困難重重,強於製造的台灣要改變腦袋絕非一朝一夕,但至少要有人做,讓大家瞭解創意的精神,就是沒有「不可能」:IC晶片和琉璃之間也會有共通的價值。
解放∕台灣人的腦袋
「一定要『解放』台灣!」創意中心的鄭運鴻對這種跨領域的結合充滿信心。他舉例,摺扇、油紙傘的共通點,就是都可以在一瞬間展開很大的面積,這種古老的東西跟科技有什麼關係?其實現在工研院正在推動的軟性顯示器(flexible display),可捲收放、適度彎曲,不正好和這些生活用品的概念相符嗎?
創意中心的吳淑敏則認為,以往我們的文化鼓勵單一價值,強調成敗論英雄,所以大家拒絕冒險,害怕走不同的路,新世代創意聯盟就是要鼓勵廠商走出自我的局限。
創意中心希望,大家把這個會唱歌的瓶子當做起點,未來能有更多的廠商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在台灣,高科技業者若能多多體悟人的需求,就如同行動電話大廠諾基亞的著名口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那將會造成千百倍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