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總統大選,交通議題成為各黨候選人重視的議題,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今日召開「運具電動化產業戰略報告」發表會,藍綠白總統候選人罕見同場發表看法,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劍指2026首波電池汰換潮,呼籲台灣不能落隊;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脫稿強攻發電問題;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則稱,要組成國家隊,佈局新南向讓電動運具成為台灣下個「兆元產業」。
由於屏東明揚國際科技公司工廠大火造成嚴重傷亡,藍綠兩位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賴清德取消所有公開行程,改以錄影致詞方式出席,只有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親自到場,而三人的罕見同台,釋出運具電動化,已是台灣面對的重大挑戰。尤其面對全球暖化產生的極端氣候,台灣近年來不斷發生高溫、暴雨、乾旱等各式災害,如何快速達成淨零碳排,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侯瞄準首波電池汰換潮,要讓垃圾變黃金
「電動機車,正式邁向淨零未來的重要產業,」首先登場的侯友宜致詞時強調,大力推動電動機車,除可以顯著改善空品,讓機車通勤族呼吸更乾淨的空氣,更可以提高能源轉換效率,讓台灣成為領先世界的乾淨之島。他說,儘管作為台灣「電動機車大國」,根據台綜院的彙整,2022年台灣電動機車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產值,總計約2.1兆元新台幣,但「台灣電動機車絕對可以發展的更好。」
侯友宜強調,未來若當選總統,將用最快的速度,推動運具電動化和乾淨化,劍指2026年可能的第一波電池汰換潮,聯合產官學一起投入電池回收技術,協助傳統電池及機車回收廠的轉型,「把垃圾變黃金」。其他作法包括:鼓勵研發電動車技術、協助傳統修車行轉型、廣設充換電站等等,提高消費者購買誘因、降低使用成本。
另外,為了讓台灣的兆元電動機車走向國際,面對日本、韓國、中國的競爭,侯友宜說,他也將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爭取相關零組件和產品的關稅減免,這將是產官學合作的第一步。「我非常看好電動機車產業,這絕對是產值可以翻倍再翻倍的明星產業,是新的護國神山群,」將積極發展這項兆元產業,率領產官學一起打一場漂亮的電動機車世界杯。
共享不買車,柯盼UBike進化成UMotor
「今天早上要出門的時候,上了車以後突然發現,我今天的講稿沒帶出來,」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致詞時,全程脫稿演出。他強調,2050淨零碳排是灰犀牛而非黑天鵝,這件事從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2015年的「巴黎協定」,再到2021年的COP26,「已經醞釀了18年,台灣一定要面對這個事實。」
柯文哲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2020年11月,台灣醫學會開會時,他就跟在場的醫學院長說,「以我的經驗,大概我們疫苗做下去不會成功,」因為目前在WHO認證的幾支疫苗,包括英國的AZ、美德的BNT、美國的莫德納、中國的國藥和科興,以及俄國的史普尼克,「都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只有法國換成德國,」代表在國際社會中,就算台灣真的生技不得了、做出來了,「你還是拿不到美國的FDA,因為這(疫苗)不管是戰略產品、或高獲利產品,都是大國決定的。」
從這個故事可以得出一個事實,2050淨零碳排已經是一個大國決定的規則,不管喜不喜歡,台灣都只能去面對,「坦白講,這已經不是政策問題,只剩下實行。」柯文哲並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二氧化碳碳排量,住商約占70%、交通20%,其他部分約略只有5%,他在卸任台北市長前曾有一個想法,要讓交通的碳排量下降,除了公家單位全面汰換成電動載具外,「如果UBike這麼成功,能不能更近一步推動UMotor,大家也都不要買車了,全部都用共享。」
柯文哲更強調,碳排問題,背後其實就是「電」的問題,假設全換電動車,但發電還是火力,那國家整體碳排量依然不會減少,「這是我過去一年內,對核能態度開始改變的原因」「你知道台積電在竹科的一個廠區,耗電量等於台北市兩百多萬人的總耗電量,」如果台灣的產業為高耗能產業,能源政策就必須要慎重考量。
「我有查過,全世界各國平均碳排量下降,但GDP還是成長的,只有英國,可是英國有數位轉型,所以他做得到,但台灣短期之內大概沒辦法做這種產業轉型。」原因是台灣被許多區域經貿組織拒於門外,除了ICT產品不需關稅,導致整個產業都往ICT移動,加上中國ECFA的關稅讓利,「台灣的產業會繼續失衡,被中國綁在一起,短期之內政治如果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那這就是我們目前產業面對的狀況。」
桃竹有完整產業鏈,賴要打造下個兆元產業
「2050年淨零轉型是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巨大轉型工程,需要集結全民之力來參與。」壓軸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細數政府這些年來對淨零轉型的規劃:總統蔡英文2021年宣示台灣要達到2050淨零目標、行政院2022年宣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預計在2030年前投入9000億新台幣,希望帶動民間投資參與,達成能源轉型更安全、企業轉型更有競爭力、生活轉型更永續、社會轉型更具韌性的4大目標。
特別是台灣機車總數超過1400萬輛,運輸部門占台灣碳排量13%,「推動運具電動化,絕對是推動淨零轉型、打通任督二脈的重要關鍵。」
賴清德說,在他擔任行政院長任內,就曾指示各部會要合力建構、發展非燃油機車生態系,落實推動產業轉型、完善基礎建設,「近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已經看到初步成果,目前全國共超過65萬輛電動機車、6043站充換電站。」
「未來如有機會繼續帶領執政團隊,我將繼續推動台灣電動運具發展,達成五大目標,」賴清德說,第一個目標就是推動電動運具成為「兆元產業」,目前國發會已經把運具電動化、無碳化,作為淨零轉型的12大重要策略之一,預估可帶動民間投資約375億、創造9000億元的產值。
他強調,台灣已經有很好的利基,包括桃竹地區已有全世界最完整的電動車產業鏈,預計年底在彰化二林,也將成立全亞洲最大的電動巴士產業園區,「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電動運具絕對有機會成為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
另外,結合台灣強大的ICT產業及淨零轉型技術,成立淨零科技平台將是第二目標。賴清德說,善用台灣電子資通訊領域的優勢,打造淨零科技平台,結合物聯網、5G、雲端運算,從機車、充電站、車行三方面,一同建構電動車友善使用環境,協助台灣邁入淨零轉型。
賴清德指出,他領導的執政團隊,將研議最佳政策加速推動機車產業電動化,只要有利於淨零轉型得方法,都會去認真研議、充分討論,以加速推動機車產業的電動化,創造產業鏈「價值經濟」與「綠色就業」動能。
組成國家隊,帶動電動運具打入新興市場則是賴清德的第四個目標。他強調,印太地區的經濟產值占全球GDP的6成,新南向國家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更突破6%,台灣已經建立完整的電動機車供應鏈量能,「未來將結合新南向政策,協助電動運具行業,組成國家隊打入新興市場,」讓電動運具產業立足台灣、佈局全球、行銷全世界。
最後是持續推動「公正轉型」,賴清德說,在轉型過程中不遺漏任何一個人,為了讓傳統機車行能夠在淨零碳排趨勢下「公正轉型」,政府自2019年就提供機車行轉行補助、開設相關培訓課程,目前全國已有超過8000家機車行通過轉型課程,「未來我們會持續落實公正轉行,確保所有人在轉型過程中,都享有同等發展機會。」
賴侯柯三人同台講述自身對交通運具如何電動化、2050淨零碳排的重視,嗅出下階段台灣產業面對的挑戰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