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柏克萊有個從北京來的博士班同學,年紀不到三十、論文沒寫完、學位也還沒拿到,去年就『海歸』回國創業去了,」台大電機系畢業、即將要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博士班畢業的汪柏廷說,他的北京同學決定輟學後,回到號稱是「中國矽谷」的北京中關村開了一家IC設計公司,不僅備受大陸半導體圈重視,甚至還被美國專業期刊《EETimes》大篇幅報導。
「他的技術、產品雖然不是世界一流,但在大陸新興市場已經很吃得開,」汪柏廷認為,大陸資訊科技、半導體產業正蓬勃興起,「空間大、機會多,創業成功率也高。」
在NASDAQ掛牌首日就從27美元暴漲至154美元的百度,就寫下新一頁海歸傳奇。三十出頭的創辦人李彥宏與徐勇,是在美國留學、矽谷就業的典型創業新貴;1999年在矽谷成立百度後,2000年就回中關村發展,至今百度不僅成為大陸首大的搜尋網站,更是上網人數全球第六大的網站。
百度的創業驚奇,與盛大網路、分眾傳媒(FocusMedia)雷同,都奠基於規模龐大的大陸市場。新創科技企業接二連三在NASDAQ創下上市佳績,更成了矽谷大陸年輕學生、工程師的效法對象,讓他們立志走「美國留學、矽谷就業、海歸創業」的成功路。
人才濟濟,海龜變海帶?
「同學的爸爸,很多都是書記、局長,甚至還有將軍的,」十四歲就到美國、剛自聖荷西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資訊工程系畢業的伍暉說,現在大陸學生很少是拿公費出國留學,幾乎都是家裡有錢。
伍暉看準半導體產業發展前景,目前擔任凱路微電子工程師。他回憶說,大學時本來想念經濟,但周遭大陸同學全都選電機、資訊領域,加上父母非常鼓勵,所以他也跟著申請,畢業後就進了四川老闆彭澤忠創辦的凱路。
被問到願不願意回中國發展,伍暉抿一抿嘴微笑著說,大陸的人才競爭也很激烈,如果技術底子不夠好,一個不小心,「海龜」(海歸)就成了「海帶」(海待,意指待業中,找不到工作)。
曾經擔任思科全球網路設計部高級總監的李廣益則說,思科(Cisco)在上海成立亞洲研發中心後,曾經向矽谷研發本部招募人才,後來有六個年輕工程師看上大陸的市場機會,決定回去發展,「不過,思科開出的條件很苛,把他們在矽谷的薪水打三折,但這六個人依然無怨無悔。」
「不論台灣來的、大陸來的,中國人都會想要出頭,」美西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施振強認為,大陸正加速「複製」台灣二十年前的海歸成功模式,而且這一代的大陸年輕精英企圖心更強。
海歸上戰場,吉凶難卜?
大陸年輕精英的競爭力有多驚人?博通(Broadcom)台灣研發中心總經理高榮新說了一則記憶深刻的小故事:博通在上海有研發團隊,有一次,一個上海交大畢業的年輕女工程師,半夜兩點在家接到來自美國的電話,緊急要解決一個晶片迴路問題,她透過電話講解,連續兩個小時,完全沒有看任何資料,更沒有要求其他同事幫忙,順利解決美國方面的狀況。
「不管有沒有留學,大陸這一代精英人才有潛力,水準相當高,」高榮新認為,上海、北京的優秀年輕人,都自詡是要站在世界舞台上表演。
「只不過,沒有真本事,很難混得下去,」相較於「海龜」,一位自認是「土豆」的大陸本土創業家指出,很多海歸派背景雖好,但沒什麼創意,從美國抄襲一些經營典範後,就提出創業計畫書,拿到一大筆資金後,公司也莫名其妙不見了。
這位創業家批評指出,海歸派瞭解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也懂得透過公關動作塑造個人形象,「可是做生意,可是真槍實彈的戰場。」
富迪科技南京研發中心語音識別軟體經理張向東呼應這個論點,「現在大陸海歸學生雖然多,但素質參差不齊,有拔尖人物,但也有很多是『跑龍套』的。」
相較於台灣學生的「稀有」,近十年來,如大浪般湧入美國的大陸學生,不僅是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最佳表徵,海歸效應持續發酵,似乎更預言著十年後的中國大陸,將成為世界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