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跨海緊跟台商足跡

陳盈羽
user

陳盈羽

2005-07-01

瀏覽數 21,700+

跨海緊跟台商足跡
 

本文出自 2005 / 7月號雜誌 遠見雜誌

5月初,匯豐銀行舉辦的年度資金管理研討會上,台灣區總裁李睿智首度將剛成立的兩岸三地企業金融團隊介紹給台灣金融界,從大中華區台灣業務總經理鄭克家、企業金融總經理江振國,到資金管理亞太區主管韋羅倫、廣州分行行長林樹文、中國交銀副行長葉迪奇等,兩岸三地的企金業務人才,一字排開。

匯豐銀行這等陣仗,正式宣告未來將全力搶攻兩岸三地的市場,在普遍看淡的企業金融市場引起注目。

不過,看在競爭對手花旗商人銀行處董事總經理利明獻的眼裡,匯豐大動作的背後,訴說的是隨著企業移往大陸,外商銀行在台灣的企金業務已是每況愈下的故事。

觀察市場氣氛,今年股市波動率降低,外銀幫企業理財賺取的利差也相對減少,加上聯貸案未若以往,以及企業盈餘下降,企金業務的確辛苦。

削利競爭,銀行流血參戰

去年整體銀行業的放款金額成長9.7%,其中個金成長19%,政府部門9.4%,企業放款只有5%,是最少的。傳統的企金業務式微,聯貸和企業理財業務也面臨挑戰。

根據《國際財經評選》雜誌(IFR)統計,聯貸業務向來排名第一的花旗銀行,2004年在台聯貸的總金額已掉到第九名,花旗銀行主管聯貸業務的副總裁譚淑芬搖頭表示:「今年市場情況真的很不好。」去年聯貸總金額非常高,一半以上集中在TFT-LCD,而今年聯貸市場與去年相較,企業籌資高峰已過,銀行聯貸業務將更減少,從今年第一季聯貸案驟減,即可窺知一二。

國內一家金控大型聯貸銀行的主管就直指:「一個聯貸案起碼要有60個bp(0.6%)的利差才有賺頭!」對於目前市場出現利差只有在40個bp的流血殺價競爭,企金主管只能搖頭歎息:「這樣根本就是做虧本生意!」扣掉資金、風險成本後,銀行只有虧本的份。

金雞母變燙手山芋?

台灣本土的企金業務愈來愈難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企業資金的流動性雖高,但是需求卻在國外。利明獻指出,台灣的資金流動很大,但是沒地方消化,企業紛紛買央行公債、中央銀行NCD(可轉讓定期存單),使融資成長極低,加上企業在台灣的籌資需求減少,慢慢轉移到大陸去,造成銀行生意不佳。

此外,新的企業會計準則34號公報、35號公報,讓企業投資、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上,轉趨保守,連帶衝擊企金業務。鄭克家評估,企金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業務整體市場起碼減少了三、四成。

一位業者指出,目前的慘澹經營可說是自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另一大挑戰。

早年外商銀行剛進入台灣,都是以企業金融起家,1990年代後期才開始引進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業務。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亞洲金融市場,外銀在台灣已展開第一波淘汰賽。許多外商銀行如加拿大、澳洲、英國等地銀行,紛紛撤出。原來企金業務表現不錯的荷蘭銀行,也縮編企金業務,全力衝刺消費金融。

一位外商銀行主管指出,荷銀近年獲利穩定成長,印證當時策略的正確。

如今各家外銀企金主管都搖頭大歎業務一年比一年難做,但是還得撐下去。

新機:強大兩岸三地金融網

市場業務險峻,為什麼匯豐銀行願意挹注資源、人力,積極搶攻企業金融業務?身為香港第一大銀行、全中國有十家分行、並持有中國第四大銀行交通銀行近20%股權的匯豐銀行,自恃在兩岸三地所擁有的優勢,可以提供台商更完整的服務。

匯豐從去年開始,將台灣列為亞洲五大重點市場之一,除了在消費金融市場野心勃勃以外,更展現拓展企金業務的企圖心,從花旗銀行挖來長期經營中小企業客戶的鄭克家擔任主管。

鄭克家隨後陸續找來三十多人,建立起完整的團隊,他指出:「兩岸三地要做得好,一定要有台灣的客戶基礎,匯豐工商金融業務處的客戶基礎約有兩千家,要好好經營起來。」

對於匯豐近期在兩岸三地的大動作,並頻頻從花旗挖角,利明獻表示,匯豐銀行其實就是參考花旗銀行大中華地區的企業金融業務運作模式:鞏固兩岸三地的台商,並建立強大的兩岸三地聯絡網絡。一家企業若是香港、大陸或台灣任一方的客戶,該地的匯豐銀行就會將企業「引薦」給其他地區的分行,務必要使該企業在兩岸三地都成為該家外銀客戶,整合金融服務網絡。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而進軍大陸,花旗成竹在胸,已排定大中華地區業務進展的順序,分別是跨國企業、大型台商、大陸當地的國家企業、台灣的中小企業,最後則是希望連中國的中小企業,也可以納入業務版圖。

挑戰:有政策、文化門檻

雖然大中華地區商機無限,但中國金融市場體質仍未健全,外銀要搶占灘頭,並不容易,就像台商投資大陸限制重重。中國國際商銀企業金融副總經理黃淇漳指出,台商企業多設在沿海,已逐漸面臨勞工不足的情形,油價高漲也使企業成本提高,加上去年5月開始,中國政府進行一連串的宏觀調控政策,使中小企業台商在當地籌資不易。

台新金控法金事業部總經理蔡榮棟指出,大陸地區人治色彩太重,讓許多台商十分頭痛。舉例來說,大陸本地銀行已經答應貸款給台商企業,但負責的書記卻可以臨時變卦,要求該企業到另一個省分的同一家銀行做貸款,讓申貸企業十分困擾。

一位本土銀行企金主管指出,中國當局對外銀的限制仍未完全鬆綁,外銀雖在大陸設有分行,但並非每家都能承做人民幣業務(目前僅在幾個省分開放);另一方面,中國的四大國營銀行,已對台商的業務版圖展開積極搶進。

在各項投資方面,由於全世界盯緊人民幣即將升值,中國擔心外幣大量匯入造成金融市場失衡,雖然政策逐步開放,對外商銀行限制仍頗多,金融開放的政策腳步晚了台灣約二十年。

外商銀行想攬台商的生意做,還有另一大挑戰,就是授信的要求極為嚴格,遠比本土銀行門檻高。

據瞭解,外銀對「中小企業」的定義,是資本額新台幣50億元以上,這對本土銀行而言,可能都算是「大」客戶了。

多元市場,本土銀行找餅吃

面對強敵壓境,部分台灣本土銀行選擇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另闢戰場。國泰世華銀行副董事長李明賢強調,避開國內企金殺價流血競爭,銀行已轉往東南亞發展,目前越南台商企金市場,國泰世華銀行市占率最高。中國國際商銀也表示,台商在大陸面臨多重投資限制,有轉往東南亞設廠的趨勢,中國國際商銀也順勢將客戶群鎖定在東南亞的台商。

還有一些本土銀行則將重點放在發展企業理財業務。過去企業理財、外匯交易等金融服務多為外商銀行所寡占,目前包括中信銀、台新銀以及第一銀等,都對手續費較高的這塊業務,動作頻頻。

大眾銀行總經理陳亮丞也指出,外商銀行陸續退出台灣聯貸案,對本土的小型銀行而言,未嘗不是一個機會,而外銀因為授信較緊,不做10億元以下的聯貸,本土銀行反而有餅可吃。

金管會銀行局局長曾國烈表示,本土銀行在消費金融衝刺過頭,毛利率壓低之際,許多銀行開始想回來經營企金;加上中小企業是台灣產業的根本,鼓勵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可以刺激金融與產業同步發展。

就像鄭克家所說:「不在於這個市場很難做,而在於你怎麼做!」

登陸,本土銀行捷足先登?

外商銀行挑戰重重,本土銀行進軍大陸也十分辛苦。儘管富邦銀行在香港收購港基銀行,後改名富邦銀行(香港);而台新銀行則利用香港分行經辦台商業務,並派遣台灣行員到大陸服務企金客戶,但是到目前為止,仍未有本土銀行在中國擁有分行,更遑論辦理籌資業務──目前本土銀行較還是以OBU(境外金融中心),做為替台商海外籌資的管道。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坦承,短期內富邦(香港)銀行要進軍大陸的確有困難,目前只能先做穩香港生意。

上海商銀總經理陳逸平分析,2006年大陸全面開放外銀開設分行後,對本土銀行的企金業務將是一大打擊,他估計本土銀行在大陸至少將失掉50%以上的台商客戶。

(陳盈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