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誰能缺席CHATs?

汪 芸
user

汪 芸

2005-05-12

瀏覽數 16,150+

誰能缺席CHAT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5 / 5月號雜誌 腦袋經濟學

二十世紀初,美國國務卿約翰‧海(John Hay)就曾預言:「地中海是過去之海,大西洋是現在之洋,太平洋是未來之洋。」近年來,大中華區的前景,逐漸受到全球矚目。對中國經濟抱持審慎態度的《紐約時報》去年8月大篇幅報導「北京之星橫跨亞洲,高高躍起」。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更預測2030年時,中國經濟可望追上美國。

大陸經濟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亞洲地區的經濟成長主要靠對大陸的大量輸出。日本貿易振興協會(JETRO)指出,2003年大陸進出口增長30%,帶動東亞各國的出口,日本對大陸輸出激增43.5%,對經濟復甦有極大裨益。

語言、文化相近的港、澳、台,與中國的經濟交流,較其他地區更為熱烈。

台灣vs.中國:

出口倚賴逐年升

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與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則是大陸第二大進口市場。主計處表示,2004年台灣對大陸貿易總額較2003年增加了33.1%:對大陸市場的出口倚賴度為25.8%,若將香港包括在內,對大陸市場的倚賴度更高達37%。

香港vs.中國:

在港上市漸火紅

香港是大陸最大投資地,大陸則是香港最大的進口與轉口對象,也是香港本地產品的最大出口對象。

香港於1997年回歸中國後,兩地的貨品、資金流動與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合作的範圍不斷擴展,中國銀行等大陸企業以香港為基地,學習國際管理標準,港商也逐漸深入大陸的中部與西部省分。

2003年底,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334億美元,其中香港占了234億美元,為總量的74%。香港的中資企業超過兩千家,資產總額累計高達2220億美元。

港府不斷改善證券市場相關制度,香港逐漸成為亞洲地區籌資中心。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大陸企業累計總數達兩百九十家,占香港股市上市公司總數超過四分之一。

台商也躍躍欲試,2005年初已有近四十家台資企業在港上市,募集資金超過8億美元。估計2006年時,在港掛牌上市的台資企業將突破百家。

澳門vs.中國:

中資企業占大宗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實行開放型經濟體制的澳門,對中國的倚賴度極高,中國是澳門食品、日用品、工業原料的主要供應地,澳門則是中國重要的轉口基地。中國輸往澳門的米,占澳門米總銷量九成。澳門最發達的成衣製造業,所使用的棉布量也有超過一半是中國生產的。

中資企業活躍於澳門的各行各業,中資是澳門第一大外來資金。澳門對中國的投資也逐年增加,2002年澳門對中國的投資超過5億美元,約占中國外商投資總額的0.9%。

澳門vs.香港:

交通、金融極密切

沒有深水港的澳門,在海外進出口上則大多仰賴香港中轉,在製造業、金融業,以及博彩業上,也大量倚靠香港的投資,澳門的旅客及房地產投資者,也以香港人為大宗。

兩岸四地經濟發展緊密相繫,在中國的帶動下日益蓬勃,相互整合後,必然將成為一股無法忽視的經濟力量。

全球最大經濟體

歐盟(EU)

包含國家:法、德、荷、義、比、奧、瑞典、波蘭、斯洛伐克等二十五國

區域人口:4.54億人

總面積:406.6萬平方公里

GDP總值:13兆美元

●1951年法國、西德等西歐六國簽署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為歐洲的區域經濟整合揭開序幕。

●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成立,1967年歐洲共同市場成立。1973年英國、丹麥與愛爾蘭加入EEC,希臘、葡萄牙與瑞典等國數年後亦陸續加入,EEC顯現主導歐洲經濟整合的態勢。1979年3月歐洲貨幣制度成立。

●1993年EEC改名歐洲連盟(EU,簡稱歐盟),歐洲單一市場開始實施,保障各會員國內資本、人力、服務的自由流通。1994年,歐盟與英、奧、挪威等國組成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成立歐洲經濟區。1995年奧地利、瑞典與芬蘭加入歐盟,會員增至十五國。2002年元旦,歐盟實施單一貨幣。

●2004年5月,東歐十國正式加入歐盟,形成一個橫跨東西歐二十五國的歐洲經貿板塊。新歐盟GDP(國內生產毛額)達13兆美元,對外貿易額占全球總貿易額的20%,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歐盟東擴後與俄羅斯接壤,強化了西歐對俄羅斯發展的影響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