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發現平常最愛吃的糖果,甚至科學麵,也可能是毒品,真的嚇到了…」一位學生大力(化名)透露最近最驚人的學習心得。但,他並不是看政府宣導,或大人告知才知道,竟是從玩game上得到的知識。而那一天,由國泰與PaGamO合作舉辦的這場熱鬧的賽事裡,孩子們不只覺得好玩,也被這些真相震撼了…。許多人都知道近
語文不僅便於通行國際,更是穿梭各領域的鑰匙,文藻外語大學歐亞語文學院做為全國唯一培育雙外語跨領域人才的學院,積極推動產學合作,更規劃產業實務講座課程,協助學生及早對接未來就業。做為文藻外語大學歐亞語文學院的業師,雲朗觀光集團人力資源處譚如秀處長熟悉語文專業生,在踏出校門之前需充實哪些知能,以替將來的
大學,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如今更要扮演著改變社會的角色,發揮教育新價值。長期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的中原大學於日前舉辦「SIG跨界交流」座談會,透過各校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的經驗交流與分享,思考如何創造新的學習環境,為社區創造永續、激盪共好火花,更期望帶領年輕學子共同為社會及世界帶來改變的力量
「你選修的課,好玩嗎?」「你這星期要修什麼課?」在臺中市,從國三生到高中生之間,爆發了新的熱門話題,這不是補習或才藝課,而是學生們自動自發報名參加的「優遊臺中學」假日學堂。乍聽之下,假日還去上課,似乎很難想像學生會有意願。但事實上,自從臺中市教育局於105學年首創全國推動「優遊臺中學」以來,便口碑傳
這幾年,全球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引起全球各國高度重視。到底問題出在哪?又該如何解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近來加入Podcast行列,這次要用大數據來談貧富不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對貧富不均議題相當有感,他個人的基金會,更長期贊助貧窮問題的研究。在他新開的Podcast節目「Ask Big Quest
正要迎接92年校慶(11/15)的國內高教龍頭台灣大學,在過去五天竟發生三起學生輕生事件,引起各界討論,到底台大或台灣的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長期關心教育的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特別撰文指出,台灣的教育,需要改變。以下是全文內容:這幾天,朋友問我到底為什麼?理由各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也不該妄加揣測。但一
人才是社會進步、市政推動、創新改造的根本;而人才培育的最後一哩,就是大學,台灣高等教育能否培育出幫助改造社會、創新未來的人才?「2020第18屆遠見高峰會」第四場專題論壇,以「未來教育.未來大學」為主題,針對台灣的未來人才發展,進行深度討論。這場專題論壇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暨CEO王力行擔任
今年台北同志大遊行主題是「成人之美」,強調「理解並尊重他人的認同」;而在10月初,奧美集團也與板橋高中合作推出「無限制服」。究竟,無性別制服是何概念?長什麼樣?今天(10/31)是一年一度的台北同志大遊行,在第18屆、也意味著「18歲」這個從青少年邁向成年的歲數,今年遊行主題設定為「成人之美」。&n
40多年前,有個就讀國小的小男孩,只要下課就得拚命往校園的另一頭跑去,因為廁所太遠,下課時間太短,加上一條溝式的廁所臭不可聞,讓小男孩一刻也不想久待。40多年後,這位當年的小男孩成為一縣之長,這段親身的跑廁所經歷,讓他在推動校園改造時始終謹記,他說,在這個時代,不應該再有學生害怕上廁所,或是在不安全
在教育改革、推動108課綱的最前線,總會看到藍偉瑩的身影,四處奔波演講、帶領上百個教師群組,一起從課程設計到課堂實踐。藍偉瑩曾在高中任教逾24年,也曾受台北市教育局延攬成為課程督學,現在是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教學有口皆碑,也是台灣教改的重要力量。藍偉瑩畢業於台大化工系,因在學
《一刻talks》曾經辦過一期主題為「未來教育」的演講,邀請了幾位教育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當前教育的境遇與挑戰。當中有個演講令我印象極深,演講者是史丹佛大學女子網球隊前隊長李若琦。整個演講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分鐘,但卻給了我極大的觸動和啟發,因為它讓我看到了教育應該有的樣子。(本文摘自《斜槓青年【實踐版
無論父親是否自己有注意到,其實父親永遠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一個家庭中,成為父親的過程往往意味著責任的成長和蛻變,也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轉化中,有著更獨一無二的羈絆與牽掛,好的育兒技巧,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自身所樹立的典範,也會成為效法的對象。親子教育專站《Bright Horizons》便羅列了
疫情讓世界各國封校,也帶動新一波全球的遠距教學數位革命。台灣防疫有成,既是幸運,也是危機,台大教授葉丙成擔憂,曾是數位教育先驅者的台灣,恐被拋在後頭。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今年3、4月全世界有超過160個國家宣布關閉學校,有九成的學生無法正常上學,多所大學被迫走向線上課堂,也讓過去不熟悉數位課程的師
科技創新不僅改變產業形態,同時也衝擊著當今的教育環境,而教育創新是培養未來人才的起點!南臺科大透過整體軟硬體更新、運用數位科技、創新教學模式、新聘教師等,多管齊下推動學務及教務的創新,也展現了亮眼的成果。 「推動創新教學,必須軟硬兼施!」南臺科技大學校長盧燈茂開門見山的說,產業環境變化極為
近年來,標榜「適性學習」「多元發展」的實驗教育蔚為風潮。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以來,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的實驗學校數量從104學年的11所,成長到108學年的91所,整體參與學生數也從5331人暴增到2萬多人。隨著學生日益增加,原僅規範到高中的實驗教育,於2017年底修法向上延伸至大專以上。然而
108新課綱納入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這種回歸科學本質的教學讓家長相當期待。同時,全國各地的校園中,正有一群老師默默耕耘,以行動告訴大家:「科學素養」是什麼?怎麼教?回想一下,以前的老師如何教地質課程?「經岩漿直接冷卻生成者是火成岩,例如花崗岩;經沉積作用生成者為沉積岩,例如砂岩……。」教師在台上
疫情帶來史上最長寒假,或許讓家長、老師們頭痛,但也打開線上學習、遠距教學等新教育模式的破口。甚至許多資深教授們,因此學習開直播當網紅,翻轉教育界的破冰之旅,正要啟航。2月2日,當教育部一宣布,高中以下學校全部延至2月25日開學,同一時間,全台家長們的群組,頓時哀嚎、慘叫四起。家有小六生的媽媽雅惠直言
學習動機大幅下降的情況,最常出現在青春期。究竟該如何提升現代孩子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找到心中的「蝴蝶」?《未來Family》特別採訪幾位專家學者,整理出六大建議。 學習動機大幅下降的情況,最常出現在青春期;升上國中,從學習科目、學習方式到課業量都不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考驗和挑戰。台師大
亞太地區約有1/3教育機構針對AI教育研擬方案,也有32%的教育機構已落實AI教育。《遠見》記者前進印度班加羅爾發現,此刻印度雖然AI基礎建設落後,但AI正在改變校園運作的方式,而印度政府也野心勃勃,想要在未來成為全球三大強國。台灣是否也能和印度一樣,「後發先至」,搭上這波AI教育熱?過去兩年,AI
彭瑜亮和陳品諠這對七年級中段班的年輕夫妻,都是師院體系、主修語文教育畢業,在投入小學教職多年後,辦學「亮語文創」推廣閱讀。以融入閱讀、生活體驗教寫作的有感學習,2018年被遠見天下文化選為「未來教育 台灣100」百大年度教案之一。 亮語夫妻教閱讀、推廣閱讀,兩個人應該從小就熱愛閱讀吧?「不
儒鴻企業創辦人洪鎮海,帶領公司翻轉紡織業的傳統形象,以創新研發,成功轉型為科技紡織公司。好學校Hahow創辦人江前緯學的是文組,卻與三位工程師聯手募資、成立線上課程平台。這兩位企業經營者,可說替跨域學習寫下了最佳詮釋。知名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一書
新課綱以打造終身學習者為目標,著重建立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學習方向不以學科知識技能為限,而是更進一步關注學習與生活結合。108 課綱於2019 年8 月正式上路,新課綱主要精神在於核心素養的養成。在此架構下,國中會考題目不著重「記得多少」,而是聚焦「有沒有理解」、「能不能清楚有系統的表達」、「可不
108 課綱上路,大學的招生與入學測驗也將有所調整。命題方向逐漸朝向培養綜整與基本能力,而非片斷的記憶性知識,強調跨領域精神,呼應核心素養與學習內涵。素養導向命題並非在考素養,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任張茂桂釐清觀念,說:「所謂的素養是整合性概念,包含多種能力及態度,素養導向命題,則是命題策略,假定一個人
在這個多元化的新世代,無論π 型人才、斜槓人生,都必須要能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跨領域的知識整合能力,才足以面對變化快速的世界,因應未知的挑戰。因此,新北市教育局重視孩子們的多元展能,希望從國小、國中開始,就培養下一代把學習觸角拓展到各個領域。探究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培養跨域自學力新北市教育
你曾經厭倦學校課程太死板無趣嗎?讀不下沒什麼美學設計的台灣課本?或甚至忍不住抱怨,學校根本沒教導孩子有興趣的領域、只剩下考試?但走進這間全台灣最特別的「學校」,或許可以帶你找到答案。11月最後一週,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許多場館門口張貼著大型海報,主角竟是穿著各種奇裝異服的「孔子」,四處都是各種鮮豔的亮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