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幫特殊兒找到「歸屬感」,讓他們在支持中茁壯成長

邱冠明
user

邱冠明

2024-10-31

瀏覽數 1,000+

幫特殊兒找到「歸屬感」,讓他們在支持中茁壯成長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4 / 11月號雜誌 2030雙語台灣 雙贏或雙輸?

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至為關鍵;這段過渡至成人的成長期,從生理至心理層面發展,與成年後的「人設」密不可分。然而,面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發展類群障礙的孩子,再到兒少情緒困擾惡化問題,再再凸顯教育體制當前改善措施,仍緩不濟急。 

千禧年以前,台灣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仍一知半解,當時家長、教師傷透腦筋,常單純以為孩子怎會如此調皮、難教。美國在該方面認知發展得早,挹注足夠資源,不少財力條件充沛的家長,轉而把孩子送出國,得到妥適照顧,重新習得與人互動,找到出路,這正是標準的「橘逾淮為枳」。 

時至今日,台灣對這類特殊孩子,不再陌生。在教育現場的老師或特教老師,雖不至於赤手空拳,但所獲奧援的資源仍有限,難真正落實因材施教,遑論如何在教育前線,注入「多元」(Diverisity)、「公平」(Equity)與「共融」(Inclusion)的DEI理念? 

送孩子出國費用高,有多少家長能負擔這筆費用?進一步更要問,這些孩子在台灣,有哪些選擇?能期望政府給予哪些資源?「0到6歲國家養」落實以後,那麼這群孩子6歲後,又要怎麼養?就算國家幫忙養大,面對難以撕下的社會標籤,他們成人後能順利步入融入社會嗎? 

在美國,已將自閉症、過動症視為「神經多樣性」(neural diversity),而非疾病。借鏡他山之石,去除標籤化也是台灣社會該思考的方向,除了DEI,更應加上Belonging(歸屬感),才能讓每個孩子在支持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心理層面發展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近年青少年情緒障礙問題引起關注,校園犯罪、霸凌、自殘、自殺、憂鬱與焦慮行為漸增。衛福部統計,15至24歲自殺率逐年攀升,2023年每十萬人中有10.9人自殺。 

少子化問題嚴峻,「生不如死」的人口結構衝擊加快,孩子已經生得夠少,從青少年成長至40歲,死因第一是事故傷害,自殺則是第二,令人喟嘆。 

持續投注資源,共同守護青少年心靈健康

西方有句俗諺說道:「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反映出育兒、扶養孩子成長過程,絕非僅靠父母獨自承擔,也需社群乃至整個社會共同支持。 

醫院方面,除了提供專業心理評估與治療,也可與學校、社區合作,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與宣導活動,提高家長、教師對青少年情緒問題的認識與應對能力,唯有透過多方合作與資源整合,才能有效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令人期待的是,政府也開始正視青少年議題,除了持續投入資源,更要推動相關改善措施,並建立專門機構、完善制度與支持體系,共同守護青少年的心靈健康。 

(作者為亞東醫院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周彥妤採訪整理) 

延伸閱讀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