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就是一個瘋狂的藝術家,雜學校其實也算是我創作的一個延續。2014年從不太乖教育節開始,一個穿著螢光粉紅的孔老夫子吸引不分海內外的男女老少的目光,對我來說,展覽只是一個開始,而後續影響力讓我有機會對真正影響台灣教育的單位,表達對教育尊重個人多樣性的看法。不太乖算是「破」,著重在倡議,希望打破教育傳統單一價值的框架,接下來要能「立」,就要進入建構,具體的成果就是—雜學校。
我始終認為每個生命來到這世上,就是注定要改變這世界。雜學校希望教育是好玩的,是有很多創意點子的,原來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的選擇,而不是只有好好讀書,好好上大學,好好找一份工作的這條道路。我記得每次的展覽現場都有家長含著眼淚跟我說,原來孩子眼睛是可以有光跟熱的。另外,雜學校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終於能把正在為創新教育努力的人,聚在一起。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孤軍奮戰,都堅持得很辛苦。我自己就感觸很深,從事創新教育的歷程,像是一打十,可是每年展覽相遇,覺得與所有團隊的彼此珍惜,讓我變得更有力量。
今年雜學校邁入10周年,歷經疫情的4年沉澱,這次近200組團隊共同締造了近5萬的觀展人次。除了教育創新參展外,雜學校團隊也開始倡議國際永續教育與人才永續的議題。我也認為雜學校已經10年了,要提出下一個倡議的觀點與做法。產業創新要透過跨域社群,並且強化新創團隊的動能是必要的手段,用「永續文化力」透過多元議題的面向連結不同社群跨域交流與共創,進一步培養更多SDGs影響力永續人才、淨零永續新創團隊,去解決臺灣面臨的各項永續危機。
邊吃邊玩,也可以救地球
我覺得現在大家都在談永續,但還是都用很無聊的方式跟大眾說,為什麼不能用有趣的切入點跟民眾溝通?永續應該是要讓大家很有感的,而且覺得做永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如果人每天都一定要吃喝玩樂,那可以怎麼一邊吃喝玩樂一邊還可以做永續呢?團隊馬上就決定以「吃喝玩樂救地球」為主題的淨零永續國際論壇,邀請各領域業界深耕許久的專家,跟民眾以最落地的互動探究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永續做法與發展。以永續出發,從科技教育到飲食再進入旅遊,原來永續的概念都在我們的日常裡。
有感於永續教育的重要,我號召成立國際永續教育協會,透過夥伴奧斯丁國際跟英國BBC 針對科技教育推廣所成立的 Micro:bit Educational Foundation 策略結盟,今年首度將以推廣永續議題為主的活動 micro bit live 結合雜學校於臺北舉辦。特別邀請來自印尼、香港與日本獲得年度micro:bit champion的教育者,分享亞洲各城市以科技如何進行永續教育的人才培養,接續著更由臺灣的學生們發表以SDGs17項指標為題,設計的智能創意作品,以孩子的角度與創意,透過各種micro:bit的元件,孩子們一邊發掘生活需求,一邊設計出了「菜市場尋找阿公大作戰」與「食時提醒你」等有趣的作品。
你們回想一下,出去旅行是不是都會安排美食景點?尤其我們臺灣人特別喜歡到處吃,那為什麼不能思考,透過吃跟玩的過程中,還能夠進行永續淨零呢?因此我們就找了永續聯盟的夥伴們一起規劃,永續飲食跟永續旅遊論壇。
里仁社會企業的陳美慈行銷經理為現場帶來「串連生產與加工,構築共好永續商模」的各種案例分享,善菓餐飲集團董事長嚴⼼鏞則分享了「蔬食品牌建構起心動念」,與「吃素不嚴肅」和「一日一素」的概念,最後則由點睛設計創辦人暨設計總監韓世國就「永續設計的創作原動」來切入不同的永續觀點,原來日常的飲食與一日三餐能有如此多面向的選擇能貼近淨零永續生活。
「永續旅遊」則由環境友善種子執行長王書貞以「師法自然:生物多樣性永續體驗方案」帶現場民眾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正確意涵與重要性,原森旅行社的副執行長黃俊翰則帶著大家走入「森林旅遊」,除了分享了台灣森林的各種美好,更重要的是提醒旅行前的準備與選擇,在有意識的準備之下,人人都能成為永續旅遊的一份子。最後,則由新創團隊一森懸命的創辦人林哲謙以「永續旅遊3.0」延續了旅行的新生命與可能,一個剩下800人的日本小村落如何靠著概念翻轉,將150年的錦鯉文化推廣給全世界,進而創造了商業機會與觀光人潮?以此借鏡,結合台灣地方創生團隊,將台灣在地特色行銷至全世界。
為了更有效地讓大眾了解永續的概念,國際永續教育協會串連雜學校平台資源與擅長以簡潔有趣的動畫向大眾推廣議題的「臺灣吧」合作,創造一支輕鬆趣味的影片,解釋什麼是永續、什麼是淨零,以及為什麼我們現在就要做永續,上線一周就累計超過10萬人次的瀏覽。我覺得未來的社會、未來的地球是什麼模樣?我們要怎麼做才來得及面對未知的挑戰?每一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參與淨零碳排、永續教育,地球只有一個,如何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所以我一樣用擅長的展覽形式,藉由這次綠潮行動展區與論壇創造一個共同探討學習的話題,更期待成為大家參與永續生活的契機。
展覽結束,最令人振奮的是雜學校的影響力已經開始向海外擴展。看到臺灣的教育創新模式受到亞洲多國的關注與肯定,我跟著充滿雀躍和榮耀。想必臺灣未來不只有AI揚名國際,還會有永續創新教育團隊揮軍全球舞台! 這不僅是對雜學校10年耕耘的肯定,更是對整個臺灣教育界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