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為教育現場帶來改變,當人工智慧進入校園,什麼能力將成為下一代的競爭優勢?彰化縣長王惠美給出答案:美感力。四年來,彰化縣政府透過「美的方程式」計畫翻轉教育,結合美域美育、食育美學堂及書福悅讀等創新施政,呼應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更將「美學教育」從理念化為具體行動。
走進位於彰化縣大村鄉的村東國小,校內綠蔭扶疏,鳥鳴啁啾,孩子們倚著圖書館彩繪牆或坐或臥,靜享書香。這座被校內師生命名為「閱讀森林」的園地,正是彰化縣長年推動「美的方程式」計畫的縮影。
「我們從校園空間、美感體驗到閱讀氛圍,為下一代提出立體的教育計劃,讓美感教育為孩子帶來更均衡的養分。」縣長王惠美深信,觀察力、創造力與對美的感受力,是下一代不可或缺的核心素養,她期待透過沉浸式環境,讓藝術與美感走入孩子日常。
教育從美感開始,「美域美育」翻轉傳統校園
自2021年起,彰化縣率全國之先推動「美的方程式」,並以競爭型提案機制鼓勵各校提出設計方案,自計畫上路以來,已挹注逾8,600萬,協助72校翻轉校園。
「有美感的校園,不只讓孩子『看見美』,而是『在生活中學會美』。」王惠美以榮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的湖東國小為例,昏暗的體育器材室改造為韻律教室後,不僅是學習舞蹈的場域,也是展示美術作品的藝廊。
此外,忠孝國小將行政區通廊改成互動空間;員東國小則以「斜角之丘」打造社區共讀站,當孩子在美學浸潤下成長,從中啟發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將成為相伴一生的養分。
從產地到餐桌,「食育美學堂」帶動沉浸式學習
做為全台農業重鎮,彰化擁有得天獨厚的農產資源。於是彰化結合食農與美學,陸續投入2,000萬元經費,補助25校設置食育美學堂,為孩子建構「看得到、吃得到、學得到」的學習體驗。
其中,向下扎根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當屬北斗國中。北斗鎮是全台最大的香菜產區,校方推展「香菜計畫」課程,帶領特教班學生從種植香菜、設計菜單,導入AR與VR製作數位教材,甚至化身總鋪師舉辦「香菜宴」,與社區居民共享學習成果,獲得首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團體組優等獎。
「我們將食農教育結合美感、在地化與永續,讓孩子建立與土地和飲食的深厚連結。」王惠美認為,除了傳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對土地有情、對萬物有愛,才是食農教育的本質。
「書福悅讀」走入社區,讓城市因閱讀而美麗
推動美感教育的過程中,縣府也關注校園老舊空間,並透過「書福悅讀」投入逾5,000萬元,協助27校改善圖書館環境。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起點,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培養孩子思辨力、想像力,還有未來面對問題時,能夠提出觀點、找到解方的能力。」王惠美強調,除了改善硬體設施,縣府同步建立「讀步彰化•飛閱雲端」線上閱讀認證制度,鼓勵學生透過檢核、累積積分,強化閱讀素養。
此外,彰化將校園圖書館改為共享的閱讀空間,目前已陸續設置34所社區共讀站,並串聯民間閱讀資源縮短城鄉落差、強化國際視野,讓閱讀成為彰化的城市風格。
美感彰化,城市進步的力量
「我心中的『美感彰化』,是一座教育、設計和文化緊密結合的城市。」王惠美深信,在AI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機器可以計算、可以模仿,唯有美感、創意與人文關懷,永遠無法被取代。這些在美感教育中成長的孩子,不只能欣賞美,也能創造美,他們在未來將是改變城市風貌、推動社會創新的力量。
彰化在今年首度承辦全台最具規模的「台灣設計展」,展現地方設計能量,也讓「美感彰化」願景成真。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會點,彰化正透過設計深入產業與生活,並以美學教育,為這座城市找到進步與改變的永動機。
(彰化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