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更好的父母?也許你可以依循這些簡單的祕訣。
教養是許多人一生中必經的課題,能養育一個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聰明伶俐,最後獨立、懂事,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象徵著無數的陪伴、溝通、理解、信任和呵護,縱使偶爾有吵鬧和不愉快,但終究是那最溫暖的感動。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教養方式也沒有絕對的對錯,親子教育專站《Parents》報導,養育孩子很難,這是事實,但如果你想改變你的教育技巧,其實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做到,這些提示和技巧不僅可能幫助你成為更好的父母,也適用於各年齡層的孩子。
1、傾聽
專家說,父母可以為孩子做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傾聽他們的聲音。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和被聽見,成為他們的共鳴,是建立信任很重要的關鍵,「當你傾聽孩子的聲音時,實際上是在幫助他們建立獨立性、自信和自尊。」
這樣一來,孩子會知道自己的訴求有被重視,這還能幫助他們感到被看見和理解,因為孩子們有趣、充滿洞察力、對事物有好奇心,透過傾聽的這段過程,你也能對自己的孩子更加了解,是個很棒的學習和成長。
2、避免比較和貼標籤
在兄弟姊妹和親朋好友之間,父母、家長往往都不免避免會去互相比較,像是某某孩子比較聰明、某某小孩特別會讀書、某某哥哥姊姊們都特別懂事等等,這其實是很沒必要的行為,而且未必適合所有年齡和對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或專精的事物。
有時候,你可能會用「書生」形容愛讀書的哥哥,或用「野孩子」形容精力充沛的妹妹,但即便如此,這樣貼上特定的標籤也是問題——有些小孩會認為,當另一個人已經擁有「運動員」的標籤,那另一個人甚至會不會願意去嘗試,就怕自己達不到目標;而若把孩子貼上「愛挑食」的標籤,可能連家長都會漸漸覺得挑食是理所當然。
3、以身作則
專家說,談到育兒,以身作則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小孩子,特別是年幼的幼兒,更會注視著家長們的一舉一動,他們從周遭的人事物裡面學習新知。
「你其實無時無刻都在教你的孩子,不管你是否有打算教授這一課。」專家表示,從你如何處理日常的壓力,到你如何慶祝自己的喜悅,孩子都在觀察你,並找出如何在各種情況下做出應對反應,父母做什麼,孩子都看在眼裡。
因此,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榜樣,像是尊重他人、灌輸耐心、愛心和仁慈,並以這種方式對待孩子、家人、朋友和同事。
4、讓孩子學著犯錯
專家表示,在防止孩子受傷的前提下,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比花時間解釋大道理更為重要。在最基本的層面上,這種錯誤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因果關係,像是因為做了什麼而導致了什麼結果,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
這也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孩子,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有助於吸取教訓和增加自我的韌性,這對培養一個充滿自信、有能耐和成功的大人至關重要,「當然,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所犯的錯可能愈大愈大,家長要有耐心理解和傾聽。」
5、適度變通
儘管你可能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父母,覺得自己的育兒之道非常成功,但適度地保持變通和靈活非常重要,這能讓你成為更好的父母,還能更與眾不同。
專家說,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錯誤發生的時機也不太一樣,家長不應該用一套固定的方法去對待不同個性、不同年齡的孩子,就算某種方法管用,也未必適合其他的家庭。
6、問問題
雖然傾聽很重要,但提出問題也是一個關鍵。為什麼?因為問問題會激發對話,這可以幫助你和孩子更了解他們在做什麼,問問題還可以幫助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專家說,提出正確的問題很重要,為了得到正確、適合的答案,家長要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像是「我不想去上學」,「為什麼?你不喜歡學校的什麼地方?」;「我不想吃這個食物」,「為什麼?因為它很苦嗎?」——理解孩子在每個抱怨、求救的背後的理由和成因,可以成為後續溝通和改善的關鍵。
這些問題鼓勵更長的答案,意即要超過簡單的「是」與「否」來應對。
7、看看壞習慣背後的主因
有些時候,小孩子會打破你制定的每一條規則,但是如果你在孩子每次犯錯時都表現出同樣的不滿,那你可能永遠沒辦法理解是什麼原因促使了這些壞習慣的發生。
專家說,在大肆抨擊之前,你應該了解他們在那些「不當行為」背後的主因,找到根本原因,並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
8、同理心
當你聆聽你的孩子,他們向你傾訴、告訴你他們的希望和夢想,喜好、需求和恐懼之後,接著就是用同理心的角度看待,
「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情緒,可以幫助孩子學會什麼是同理心。」專家說,當人們擁有同理心時,就能夠以更健康的方式應對逆境和挫折,確認他們的感受也有助於孩子感到被傾聽、被看見和被重視,特別是在令人困惑的時期,也能讓他們感覺到被理解。
9、鼓勵創造力
在一個充滿「不」、「不應該」、「你不能」的世界裡,理性的聲音其實非常重要,你應該讓自己的孩子盡情地跑、跳,甚至跳水坑和泥巴,讓他們用畫筆、或手指,按照他們的條件,以自己的特殊方式進行藝術創作。
只要在安全的範圍下,鼓勵孩子的行為。給予真誠的讚美將能培養創造力,並提高他們的自信和自尊。
10、相信自己的直覺
對於父母來說,你的意圖基本上都絕對是好的,你為自己的孩子做出最佳選擇、制定正確的時間表,堅持適當的螢幕時間和營養攝取含量。
專家說,試圖把每件事情做好,可能會讓人感到筋疲力盡,甚至會因為沒有達到標準而感到內疚,但無論如何,最終還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倘若聽各方的建議太多,其中勢必會有一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