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漸強人生:你最好的人生、最大的貢獻、成就,甚至快樂,不是只在過去,更總是在前方等著你。猶如音樂演奏,音符一一過去,聽眾卻期待下一個音符或和音,人生也是,走過從前,但未來可期。(本文節錄自《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一書,作者:史蒂芬.柯維、辛希雅.柯維.海勒(Stephen R. Covey, Cynthia Covey Haller),以下為摘文。)
多年前,我為一群人上課,內容是我現在命名為「追求向上人生」的主題。我看到聽眾裡有一個人很興奮,一直想要與周邊的人講話。我很想跟他談一談。
演講結束後,他解釋,他是巡迴法官,明年就要滿65歲,他一向認為到這年齡就該退休。我的話點亮他,他發現自己還有更多可以貢獻的,並且地位也恰當。
他自問:幹嘛到年齡就不工作?他多年的服務已為所在的社區帶來正面影響,況且他對本身工作仍十分熱愛。他發現他所住的城市,需要他協助解決他十分熟悉的複雜問題,而那類問題一直在增加。
他透過向上心態展望未來,發現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可能還等在前方,他為此感到精神一振。
「退休」,或在人生特定時期結束所有工作,這是相當新的觀念。回顧過去,你會發現,歷史上許多偉人從來不會只因為年齡就減少工作。過去與現在都一樣,許多人到7、80歲甚至更老,仍然工作有成,對本身領域做出卓越貢獻。
如今,執行長、教育家、律師、企業家、教練、政治人物、科學家、農人、商店老闆、運動員、零售商、醫師,各行各業都有人不理會退休這個錯誤的社會觀念。
他們只顧年復一年不斷做出貢獻。多虧醫學的突破,不過才一、兩代前,是我們祖輩鞠躬盡瘁的年齡,我們現在卻可以預期還有好多年充實的人生可過。
出乎大家的意料,我64歲時,與珊德拉一同蓋起我們一直想要的「夢幻屋」。我們在9個子女都差不多長大後這麼做,是因為想要有個地方,創造美好的家庭文化,讓孫兒孫女可以跟堂表親成為最好的朋友,全體家人也可以聚在跨世代的屋子裡,放鬆、歡樂、彼此扶持。
兒子大衛不相信我在接近他以為的「人生終點」時,會做出這種事。為了逗我,他站在工地,雙臂大開,表示敬畏,並直接對我大喊:「人生已近黃昏,可是他蓋起房子來了!」
大家都大笑,包括我。不過我向來認為要做的事還很多,家庭與住房正是其中重要的環節。房子蓋好後,至今已成為休憩復原,與遠離塵囂、重拾歡笑與學習的地方,也是逐漸繁衍的家族未來可享用多年的聚會地。
我希望讀者明白,開放的迎接服務及造福他人的機會有多麼重要。年齡不成問題,因為你最好、最重要的工作可能還等著你。我百分之百相信這一點。
有太多情況是,人生的前3分之2是為最後3分之1做準備,而在最後這一段,你會有最好的貢獻。
1940年,正值被稱為英國最黑暗的時期,邱吉爾66歲出任首相時這麼說道:「我覺得好像是在與命運同行,我過去所有的人生,都在為此刻、為此次考驗做準備……我認為我很懂得如何去應對,我很有把握自己不會失敗。」
在人生下半場,你的資源、經驗、智慧都是前所未有的多。也有太多需求等著你,有太多任務要完成,怎可考慮「退休」。也許你從事業或職場退休,但是絕不該對有意義的貢獻退休。有各種精采絕倫的冒險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