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眾化的一項商品 —— 電動車,除了以電池為動力外,也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多種智慧裝置,不但讓AI被世人琅琅上口,也讓資訊科學各個熱門領域中枯坐了48年冷板凳的AI,終於揚眉吐氣。
目前各車廠紛紛推出綠能車,因電池技術已非常成熟,再加上減少碳排的全球共識,人類大多數汽車改為綠能車已指日可待。但是,要成功運用人工智慧讓汽車都像特斯拉一樣的自動駕駛,大部分車廠就不敢訂出時間表了,因為,人工智慧的技術門檻遠遠高於電池。
人工智慧到底難在哪裡?從1955年到今日,68年間只出了特斯拉這項大眾產品。我1991年短暫就讀卡耐基美侖(Carnegie-Mellon)大學,上過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三位「人工智慧之父」之一赫伯特.賽門(Herbert Simon)的課,兩年前也在台北一場演講請到盛名的資訊科學家講AI,內容竟幾乎完全相同。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