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的《未來工作報告》指出,到2025年以前,現有職位需要的核心能力有40%將會改變。能夠保持韌性、擁抱變化,才能成為企業轉型下最需要的未來人才!為了培養敏捷應變的能力,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科大)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實作力、博雅素養力與國際橋接力,成為超越界限、擁抱改變的π型人才。
後疫情時代,社會、職場與生活都出現新樣貌,企業的轉型,同時也是人才的轉型,未來的工作技能已不僅僅是專業力,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敏捷轉型」的能力。
有別一般T型人才強調具備二種以上跨領域雙專長能力,臺科大提出獨樹一幟的「π型人才」,強調培養學生專業實作力(左腳)、博雅素養力(右腳)以及國際橋接力(橫槓)三大能力。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與實作技術外,也要具備勇於汲取新知樂觀進取的博雅素養能力,以因應瞬息萬變的未來。當這二個支腳站穩後,再透過國際橋接力,將學生推向世界,而這些正符合產業界目前最看重的未來人才特質。
獨樹一幟的π型人才,培養「敏捷轉型」能力
臺科大教務長阮聖彰進一步說明,「技職人才π型培育計畫」構想來自於整合學生來源、產業回饋與社會趨勢等三方資訊。以產業回饋面來說,臺科大向來培育高級工程技術暨管理人才,畢業生踏入職場皆能迅速上手;但隨著產業國際化有外派國外需求時,如果欠缺了語言和視野的國際化自信,很容易錯失職場上高升的大好機會。
每年吸引超過1,000名優秀外籍碩博士生就讀的臺科大,是全臺外籍生比例最高的大學,臺科大積極營造從日常生活耳濡目染的國際化環境。在課程上,開設了大量專業全英語授課(EMI)課程,讓外籍學生與本國學生混班上課,並由外籍生擔任英文助教,讓本地生與外籍生彼此學習與文化交流,孕育包容多元的國際化心態與跨國移動能力,未來不管到外派到國際或是與不同國家的成員或團隊合作時,都能游刃有餘。
專業實作X博雅素養X國際橋接,創造人才無限價值
阮聖彰表示,技職教育本就是為了培訓企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臺科大以培育高級工程技術暨管理人才聞名,不管是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都是以解決產業問題為導向。由於產學合作非常密切,學生們的專業技術與實作力相當強,少有學用落差的問題。然而隨著大環境的快速變化與ESG議題,企業紛紛加速推動數位與永續轉型,人才也必須具備「敏捷轉型」的能力,進而影響到從教育端就要訓練學子樂觀面對變化、勇於汲取新知的學習態度。而博雅教育就是培養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各項重要「軟實力」,希望學生們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也要了解自身對社會、環境永續的責任,並付諸實踐。因此,臺科大特別重視學生參與USR計畫與通識教育的培養。
技職教育偏向專業技術的訓練,容易落入單一產業人才的刻板印象。臺科大校長顏家鈺提出2030年前朝無限大學發展,做為臺科大的下一個推動願景,並提出多項無限大學方案,π型人才只是其一。
勇於突破培養無限人才,成為無限大學
阮聖彰表示,「所謂的無限大學,是希望學生可以跳脫框架,以無界限的思維,去創造超越界限、展現無懼未來變化的自我價值。」他以課程為例進一步說明,臺科大的課程就像是吃到飽的自助餐,不同特質的學生都可以用自己偏好與想法來自由修課,以探索或準備未來各種職涯的可能性,這就是博雅素養力的精神,也是打造無限大學的具體作法之一。
臺科大重視學生多元化發展,不分系學士班可根據個人專長興趣,分流到全校12個系都不設條件,更沒有名額限制,若滿班就再多開一班。為了滿足學生選課的多元化,臺科大和臺大、臺師大組成「國立臺灣大學系統」共享三校課程資源,可跨校修課、共享圖書借閱等。三校的優勢學門各有不同可互補優勢,再加上地利之便,跨校修課人數逐年成長。學生跨校修課除了可選修到自己有興趣的學門,拓展視野增加競爭力外,進而也提供探索各種職涯與專長發展的可能性。
阮聖彰語重心長的表示,社會上仍存在第一志願的高職生競爭力不如第三志願高中生的刻板印象。「事實上,高職生要成為跨領域人才要比高中生容易許多。像是主修資訊的高職生,進入科大再跨到金融,想成為現在最夯的金融科技人才,比起一般生相對容易」,他強調,「透過無限大學與π型人才的推動,臺科大要帶動台灣技職教育的轉型!將外界誤以為的劣勢扭轉成為優勢,養成勇於突破界限、不畏挫敗,成為對社會、環境及人類的貢獻都沒有界限的無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