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須向情田種慧根

嚴定暹
user

嚴定暹

2004-09-01

瀏覽數 15,400+

須向情田種慧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4 / 9月號雜誌 第219期遠見雜誌

一、識時務者為俊傑

國內一位知名女性政治人物曾提及:當年她任職於某一人民團體時,有一次與一位女同事起了爭執——以這位女士清晰的邏輯思考與優異的表達能力,一般人與她起爭執恐怕都占不了上風,對手在爭執落敗之後就哭了,而這位女士一看對方哭,馬上跟著哭——「同情弱者」是人性,為了充分反映事實,不要讓旁人誤以為她欺負人,所以這位女士看見對方哭,馬上跟著落淚!

不曾聽說這位女士讀過《孫子兵法》,不過,她已掌握了《孫子兵法》之精髓:瞭解人情與形勢互動之必然性,並且有相宜的處置之道!

一位摯友近二十年的婚姻中,最大的痛就是:先生花心!長久處理先生外遇事件,痛定思痛之後,她有了一番了悟:每次到捉姦現場,面對雖是意料之中、卻仍不願置信的情境,因著自己的名正言順,總是理直氣壯,卻常常令在場的警察都不免感歎,「難怪妳先生有外遇,妳實在太凶了!」

——不識時務,往往得不到認同!

二、柔弱勝剛強

一位年輕人請教一位老頭子,「什麼是『柔弱勝剛強』?」

老頭子張開嘴,請年輕人看看,「我的牙齒還在嗎?」

年輕人搖搖頭,老頭子再問,「我的舌頭還在嗎?」

年輕人點點頭,老頭子悠悠然地說道,「這就是『柔弱勝剛強』!」

活生生的人必是肉身柔軟、筋骨柔韌,一旦死亡,必然全身僵硬、毫無彈性;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必然柔韌,一旦失去生命必定枯槁;老子觀照自然,以切近人身的譬喻開示一項人生智慧:處世有彈性、善用柔弱,隨處有生機;一味逞強,是自找死路(《老子》七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體察天賦人情是瞭解人情、對應人情的基礎!

三、同情弱者乃天賦性情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赤壁之戰,曹操逃到華容道時,只剩三百餘騎隨後,並無衣甲袍鎧整齊者;正在此刻又遇到大將關雲長,截住去路。曹操的軍士們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曹操此時心力交瘁,準備豁出去,「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

但是隨行的部將皆反對,因為「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又怎能再打仗?」這時,曹操的一位部將程昱說,「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昔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

曹操接受了建議,當即放低身段向關公乞求同情,「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

忠於職守的關公初始的答覆是,「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這段話也是關公向諸葛亮擔保:一旦與曹操對陣絕不會放水的理由;並因著這種自信,關公以性命為保證立下軍令狀!)

只是,當曹操再低聲下氣、動之以情,關公就招架不住了──關公正是如程昱所說「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之人,這等強勢之人通常無懼強敵,這等人物的罩門是:無法面對自己面前的弱者——《三國演義》在這裡的描述很傳神:雲長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愈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

而曹操一見雲長回馬,便和眾將一齊衝將過去。雲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加不忍,最後是:長歎一聲,並皆放去!(詳見《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面對強者,適時示弱乃是一種強勢運用的手段——保證必勝!

事實上,讓關公與曹操對陣,劉備就非常擔憂地對諸葛亮說,「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真的放了。」

劉備太瞭解這位弟弟了,因為關公重情,乃不免任情——隨順天賦性情!而強者不能抗拒弱者也是一種天賦情!

「同情弱者」是普世的人情觀;因此,不能體察人情與形勢、一味逞強,常常是紅塵之中命定的輸家——實相是:一臉強勢之人謂之「利多出盡」!

四、守柔曰強

《易經》繫辭傳說,「尺蠖之屈,以求伸也」——柔軟的尺蠖蟲是以一屈一伸的方式向前行;所以,尺蠖之屈是為了求伸、是為了前進——這段智慧箴言一體兩面的思考是:要懂得適時示弱以保存未來發展的根基;明白此理,要正視向自己示弱的人,須清楚他的動機,不可因對方的示弱而受其挾制。

《孫子兵法》兵勢篇載,「勇怯,勢也;強弱,形也。」這段話可以分兩個層面理解,從人情的基本面來看:一個人的勇敢或膽怯,切切相關於所處的形勢。譬如,形勢有利之時,一般人當然會比較勇敢,而形勢不利的時候,自然會因為沒有支援而心生膽怯,這是人情之常!不過,《孫子兵法》這段話並非在陳述人情之常,真正的意義是以「人情的基本面」為基礎,以闡發「人與環境」「人與情勢」相應的智慧:人之示勇或示怯,完全取決於當時的客觀環境。

兩千六百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即已揭示,「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九地篇)——體察人心、人情與各種客觀環境的互動是「造勢」的基礎思考﹗因為,人情本是構成形勢的因素之一;甚至,有時人情就是一種形勢——不以情緒對應人情,而以智慧對應人情,做正確的反應,這是孔夫子所強調的「允執厥中」,也是《孫子兵法》「因敵變化而取勝」之基準,更是行走紅塵的致勝之鑰! (作者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員;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