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你的人生要是不靠理財可能還過得更好,你也許會對我自廢武功的動機感到疑惑,教理財的人居然告訴別人不要理財。我每年教授投資學,有時學生會問到,修這門課能不能就此發財?其實鑽研投資學與習武有異曲同工之妙,運用得當可以強身助人,運用不當可就損人傷己。有些人理財不得法,錢是愈理愈少,有些人不太注重理財,終其一生都過得不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正確的觀念才會成功,如果理財觀念不正確,不去理財可能比錯誤理財的結果還要好。
投資「擇時」風險高
我有時對社會大眾演講,花了一、兩個小時傳播「正確的投資觀念」,聲嘶力竭、口乾舌燥。但幾乎每次演講結束的時候,總會有人前來問道:「周教授,你講了這麼久,到底哪一支股票可以買?」我心裡就想,剛才那一個半鐘頭又全部浪費掉了,我就是不要你去聽人家報明牌嘛!
為什麼聽眾總是要問明牌呢?因為想發財!買股票不就是為了賺錢嗎?我常問一般投資人,「你們覺得投資台灣股市,一年的報酬率要多少才算是可以接受的?」不少人的回答是,「大概要30%吧!」可是如果30%的報酬這麼好賺,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沒賺到錢呢?這是因為30%的報酬率很高,一般公司是賺不到的,更別說是投資人了。
你知道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的平均淨值報酬率是多少嗎?1992年到2002年,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上櫃公司的淨值報酬率在景氣最好的時候(1994年)為11%,景氣最差的時候只有3.64%(2001年),就算景氣好的時候,淨值報酬率會高達30%的公司也不多,1994年在八百二十四家公司中,有這樣高獲利的公司還不到六十三家。
我曾與研究生黃寬彥進行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如果過去三十五年最多頭的八年中,投資人沒有投入股市,這三十五年的報酬率就會變成負的。換句話說,只要有五分之一的時間不在股市,三十五年的投資心血可能就徒勞無功了。
我們也計算過,投資人只要錯過了最多頭的十六個月,這三十五年的報酬率就會變成負的。換句話說,在股市裡只要缺席了4%的時間,三十五年後有可能一毛都賺不到!
以交易日來看這個現象就更有趣了。三十五年中大約有一萬個交易日,投資人只要錯過其中最多頭的九十九天,報酬率就變成0%。也就是說,只要錯過了1%的日子,這三十五年裡投資人等於是做白工了
而且過去三十五年中,投資人只要錯失了四年的多頭時機,報酬率就會比定存還差,也就是說,三十五年裡,只要錯過了四年,可能還不如把錢放在定存算了。
我們的研究為投資人帶來的啟發是,「擇時」的風險很高,運氣好的話,也許抓得住這關鍵的九十九天;運氣不好的,就會在其他時間投入股市,反而錯過這九十九天。愈投資愈沒錢的投資人,大部分是碰上了後者的情況。
幸福美滿並不難
想靠理財「致富」雖不容易,但要靠理財豐富人生卻指日可待。理財投資的目的主要是謀求生活保障,而不是致富,認識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並牢記在心比什麼都重要!這影響到理財的結果,也會間接決定了你的一生。
理財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將理財目標本末倒置。有的人想靠理財發財,最後不但發財夢碎,可能還會下場淒涼;有的人沒想過要藉著理財發財,卻可能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後反而因此致富了!
大多數的人想法是︰「理財致富」不正是投資的目的嗎?然而,如果你環顧四周,放眼看看所有親朋好友,應該會發現幾個事實:
(1)有錢人的財富是努力從他們獻身熱愛的工作中獲得的報酬,並非從理財而來;
(2)有人儘管不是很有錢,但是也能快樂度日。這些人雖然沒有因理財而致富,但是他們的快樂來自聰明地運用有限的金錢,而不是成天夢想著發大財;
(3)有人拚命理財,結果不但沒發財,錢反而愈理愈少;
(4)還有些人乾脆工作也不好好做了,進出股市成了他們的正業,最後一文不名,窮途潦倒的比比皆是。
請別誤以為第一及第二種人完全不理財,他們不但相當關心自己的財富,而且還是精明的理財高手。他們與第三及第四種人的差別在於,前者把理財當成保障生活的手段,藉此為自己的財富保值,讓生活愈來愈平順圓滿,就算他們目前還不能擁有一切,但靠著精打細算並清楚只要按部就班跟著計畫走,日久自然能達成心願;而後者希望速成,以為人生夢想一蹴可及,他們不重視計畫,只想快快發財,甚至不惜鋌而走險。結果不但無法達成心願,反而因承受的風險過高而損失慘重。
本書目的在教你如何利用理財來達成人生目標,讓人生平順美滿,不過你必須要先說服自己──理財投資的目標在於謀求生活保障,而非一夕致富,錢多得花不完,否則是很難獲得成功的。(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不理財也發財!?:我的幸福理財書》
作者:周行一
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04年5月31日
定價:4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