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什麼換了新工作,倦怠還是反覆發生?因為你的「頭腦」有問題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2-09-07

瀏覽數 34,050+

《活得那麼認真,為何還是傷痕累累?》/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studiorepublic
《活得那麼認真,為何還是傷痕累累?》/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studiorepublic

如果你發現某些不希望的事不斷發生,很可能是你的思維模式自動做出了選擇。想改變生活,就得改變思維模式。(本文摘自《活得那麼認真,為何還是傷痕累累?》一書,作者為事多人,以下為摘文。)

據說,矽谷有許多高薪人士因職業倦怠而離職。谷歌、推特、Instagram與亞馬遜公司等大型科技企業的員工,平均就職不超過一年兩個月。縱使是看重橫向溝通與工作效率的歐美企業,旗下的員工似乎也逃不過倦怠的命運。

容易陷入倦怠循環的人格

人們出現倦怠症狀時,通常會暫時離職或請長假,替「電池」充電。只要充分休息一個月,狀態就能有所好轉。此後則會出現兩條岔路:

一是為了避免再次倦怠而選擇善待自己,
一是如同既往對公司奉獻一切。

不用多說也知道,會重複出現倦怠的人必屬後者。這類人就算狀況好轉也沒學到教訓,或無法意識到自己必須改變行為,抑或是索性將倦怠這回事拋到腦後。得不到教訓,就很容易回到過去。

我也曾是這樣的人。身心俱疲時,除了暫離公司休息一下,我沒想過其他解決方法。以為只要跳槽到加班情況少、員工福利好的公司,狀況就能改善。

在家休息兩個月後,我總算恢復一些做事的動力,面試了幾家公司,順利轉職。我抱著「這次應該會不一樣吧」的茫然期許,到新公司報到。

結果,情況和我想的不同。上班第三天就加班到晚上11點,我的預感告訴我事情不對勁。預感應驗,如同戰爭般的日子一天天過去,為了確認當日工作,我每天比別人更早上班,卻也比別人更晚下班。

新公司沒有舊公司能互相幫助的組員,我一個人要處理的工作如潮水般湧來。在尚未適應新環境的狀態下,我必須耗費許多能量,才有辦法完成那些臨時交辦的業務。很多時候,我拖著沒電的身體回家後直接躺平。

到職四個多月時,我曾經很想拋下一切逃跑。這是一個信號,告訴我「事情不應該是這樣」。隨著專案正式開始,我度過了緊張的每一天,基於責任感,我想盡辦法拖著工作往前走,卻感到渾身不舒服,心底某處傳來信號:

「這樣不對吧,你要繼續在這裡工作嗎?」

信號十分強大,我卻決定更「理性」地思考:「不,如果現在辭職,求職時會更煩惱」、「剛開始會累很正常,大公司不好進,再撐一下吧。」

相信自己撐得住的自信,再次把我關進了「認分工作的監牢」。可是我愈堅持,愈覺得人生迷失在迷宮深處,內心相當混亂。 

我那麼不想過這種生活,為什麼又走上了回頭路?是因為這份工作本來就這麼辛苦嗎?還是因為我不適合這份工作?是這行原本就很操嗎?還是因為上司追求完美主義,才讓我感到很疲憊?

好幾個月我反覆自問,卻始終無解。像個職場菜鳥那般的學習熱情也熄滅了,最後我終於承認,現在比過去活得更累。

你是否也有容易陷入倦怠循環的人格?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mitchel3uo

你是否也有容易陷入倦怠循環的人格?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mitchel3uo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重複相同選擇的理由

無論是工作還是人際關係,如果不斷出現我們不樂見的情況,那就應該深究其因。因為有很大的可能,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

我們體內有個「世界」,是大腦以特定方式創造的,會受到生活周遭的影響而逐漸變化。當這個世界改變,我們就會改變,人生也會跟著變動。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會隨著那個世界的改變而改變。但換個角度說,如果那個世界不變,人生也不會變。

所謂大腦創造的「世界」,指的是在大腦神經網路中創造的「心」。這是什麼意思呢?

大家可能覺得「神經網路」和「心」不搭調,這是因為我們認為「心」是一種抽象模糊的概念,就像我們習慣說「下定決心」、「心痛」、「關心」。但令人驚訝的是,腦科學所說的「心」是有實體的,而且是一個具有「高度結構化且複雜」的集合體。

儘管我們認為,身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類,我們的行動都出自思想與情緒,但事實並非如此,人類的所有行為都由「神經系統」協調。

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表示,人類的思想與行為都出自「神經元(神經系統的單位)與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神經元之間緊密相連,形成了數十億個複雜交錯的神經迴路,進而形成神經網路,也就是所謂的「心」。

在這個「心」中,錯綜複雜的資訊產生了認知(認識與知覺)、情緒(感情與心情)、動機(欲望與夢想)以及意志(選擇與決定)。

試著以一座樹木茂盛的森林來想像吧。每棵樹的樹枝蜿蜒交錯,朝不同方向生長,其中有幾棵樹幹特別粗壯的老樹,與這座森林一起走過風雨,克服了善變的氣候。

我們的大腦就和這座森林相似,裡頭的神經元就像延展的樹枝般,與其他神經元相連。當中某些相連的樹枝會因為連結而變粗,這是起因於我們不斷重複過往的相似經驗。

為什麼重複的經驗會加深神經元的連結?這無關我們的意志,純然是大腦認為重複的某些東西(思想、經驗等)是「重要」的。

大腦的這個判斷,影響了我們在生活中所做出的許多選擇。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經過一番審慎的思考,最後還是很可能做出一個大腦所熟悉的「決定」。

大腦以我們的慣性行為與熟悉狀態作為基準點,一旦出現類似情況,就會拚命地採取相同的模式來應對。從飲食習慣、睡眠習慣、工作方式、說話方式、情感表達方式、無聊時做的行動、穿著打扮,以及在特定情況下的表情等,我們做出的許多選擇都遵照這個原則。

我們認為某件事幸福或不幸福,或是某件事讓我們想起相關記憶也是如此。換言之,在我們身上不斷重複某些特定情況,其實是大腦做出熟悉選擇所造成的結果。

《活得那麼認真,為何還是傷痕累累?:用剛剛好的努力,停止倦怠循環,找回人生的平衡》,事多人,大好書屋出版

《活得那麼認真,為何還是傷痕累累?:用剛剛好的努力,停止倦怠循環,找回人生的平衡》,事多人,大好書屋出版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