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護理系,腦中浮現的就是醫院裡穿著白制服的護理人員——一群被稱為「南丁格爾」的白衣天使。事實上,從一個懵懂的高中生到確定自己願意投身護理行列,是一連串對自我的摸索以及緊湊的課程。
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護士的工作就是幫病人打針、抽血、擦澡、給藥,只是醫師的助手。一位陽明大學護理系的同學回憶當初考上時,爺爺、奶奶反對她來報到,「當護士不用念書,又被人看低。」他們的說法反映社會上對於護理工作的成見。
除了技術好,還要會思考
「大學護理系要訓練學生問問題、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台大護理系主任蕭淑貞說,護理是一門正在發展的學科,需要有思考能力、有創意的人才加入。畢竟,技術的部分是容易訓練的。
推動安寧病房的成大護理系老師趙可式轉述一位住院醫師的話:「護理比醫療更複雜,」醫師醫病,護理是要療癒人的,護理人員不只要處理病人的症狀,同時要看到病人的身心反應。
護理系畢業、目前在耕莘醫院工作的鄭宛宜說,有自主性、創造性的護士,除了技術好之外,還要會思考,不斷動腦解決病人的問題,不斷學習,保持閱讀的習慣,才能夠應付每一種狀況。
隨著全民健保的實施,病人住院天數有限,現在的護理工作強調臨床路徑。一個開刀病人住院三天,護理人員針對個案的情況設計照顧方案,護理訓練的判斷力、創造力就在這時候展現。
由於畢業後大都得面對護理師資格的國家考試,各校護理的課程架構差異不大。第一年是共同科目和基礎訓練,包括有機化學、解剖學和普通生物;第二年開始接觸基本護理學、生理學、藥理學的訓練;大三、大四進入醫院實習,醫院裡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精神科和衛生所實習都必須跑過一遍。
為了給進入醫院臨床實習的學生打氣,同時瞭解護理工作的神聖性,大部分護理系都有加冠典禮,是護理系傳統的溫馨儀式,由老師為即將實習的學生戴上護士帽。
一般而言,護理系學生在學習上會比同齡的人更早面對生老病死的情境。無論是接觸病房中插管、戴呼吸器的病人,或是罹患重症的小孩子,都必須有成熟的態度才能坦然面對,以護理專業服務病人。近年來,各校開設生死學的課程,讓護理人員面對生命的起落有新視野。
在近幾年醫學院課程改革中,「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護理小組」計畫護理系朝向減少必修科目、增加通識教育的方式執行。雖然每個學校都有這樣的共識,但在資源不同和國考壓力下,課程的改變是漸進的。
台大、陽明目前都成立護理學院,相關的教學資源較完整。台大為了整合教學和臨床兩方面,歷來護理系的老師同時兼任醫院工作,護理系主任蕭淑貞就身兼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讓臨床環境達到教學的效果。陽明護理系的臨床主要是在榮總系統的醫院實習,著重研究和國際化取向,該系近年開設泛文化護理,讓學生於暑假期間到美國聖地牙哥大學護理學院修課、實習。
成大護理系成立剛滿十年,該系老師最早推動台灣的安寧病房、臨終照顧,也是該系的課程特色之一。系上老師重視交流,透過固定的聚會交換教學與帶實習的經驗,並進一步協調課程,確立教學的共識。
北醫與高醫校方正在申請改為大學,兩校都計畫成立護理學院。北醫護理系主要是以身心靈的全人教育為目標,除了護理專業外,也重視學生通識教育;高醫護理系的畢業生一向被認為在團隊合作方面表現良好。
中國醫藥學院以中醫為發展重點,該校護理系有中醫護理的相關選修課程。長庚大學醫學院也選擇傳統醫學做為發展重點,護理系開設中醫護理的選修課,學生反應熱烈。
瞭解自己,幫助別人
護理系學生畢業後進入醫院工作,通常還有三個月的適應期。中山醫藥學院護理系為了縮短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的落差,對基本動作的要求高,還有就業前訓練。為了訓練護理系學生的國際觀,瞭解不同文化,與國外姊妹校交換老師。
輔大護理系成立於民國七十九年,護理系的特質與天主教的服務精神具有共通性。目前該校醫學院的架構尚未完整,護理系成立教務、研發、實習、人事、教學、系評多個委員會,因應學生在教學、實習上的問題。
慈濟護理系目前還沒有四年制的畢業生,創系時就因應花東地區有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的特殊性,在課程中規劃讓學生瞭解,不同種族的文化觀,使得各族健康的問題也不同。慈濟護理系系主任蔡芸芳表示,文化差異是護理人員要學習的問題。
近兩年則有長榮管理學院護理系、義守大學護理系相繼成立,是護理人才訓練的生力軍。
以前的護理系只收女生,雖然十幾年前部分學校就開放招收男生,但願意嘗試護理工作的男生比例仍然偏低。目前只有台大、陽明、成大、長庚護理系限收女生,其餘學校男女兼收。
就業出路
多數護理系學生畢業後參加護理師資格考試,先投入醫院的臨床工作,之後,隨著個人的規劃而有不同的選擇。
有志進修者可往護理、公共衛生、生命科學、心理學相關領域的研究所發展;或是結合其他應用性專業,往管理、資訊方面發展,跨領域的整合有助於護理工作的發展。
有興趣走臨床工作的護理人員,需要五年左右的訓練成為專科護理師,未來護理專業層級將分化得更細,專科護理師會成為趨勢。
醫院的輪班制度常讓女性護理人員在面臨工作與家庭兩難時,轉往其他工作時間較穩定的職場,例如學校護士、工廠護士,或是參加高、普考,進入公共衛生體系。
「護士法」通過後,護理系的學生也可以選擇開業,經營「護理之家」「坐月子中心」。
進修﹕護理、公共衛生、生命科學、心理學研究所;管理、資訊相關
研究所。
臨床工作﹕臨床護士、護理師
機關護士﹕學校護士、工廠護士
教學﹕軍訓護理教師
開業﹕護理之家、坐月子中心
公家機構﹕公共衛生系統(衛生署、衛生局、衛生所)
從病人身上
學到生命的道理
郭貞君,六十一年次,成功大學護理系畢業,擔任三年的臨床護士工作,剛獲得模範護士的榮譽。大一時,她想自護理系逃開;現在,她從病人身上學到更多生命的道理。
◆ ◆ ◆
我現在很喜歡護理工作,可是,大學的時候一度想逃開護理系。大學第一志願是念生物系,聯考分數落在護理系,大一時很想轉系。
剛上大學時瘋社團,時間都耗在社團裡。瘋社團的下場是大一的基礎醫學課程低空飛過,成績太差轉不了系;大二夾在社團和實習課間暈頭轉向,一不小心,生理學被當,慘遭第二年重修的命運。
等著重修的那個學期,爸爸中風住院經歷家人生病的過程,才真實地感受到病人和家屬的無助,護理工作正是要幫助他們的。
畢業後被推薦到成大附設醫院工作。很多學妹問:「大學護理系畢業生和護專畢業的學生有什麼不同?」我總是會想起推動安寧病房的趙可式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洗頭、洗澡才是護理。」護理工作是一種必須動手做、服務別人的工作,大學的訓練讓我們更具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護理工作被誤認為是例行事務,幫病人擦澡、打針、給藥;我卻認為思考能力、判斷力更重要。有些醫生做研究,要求抽病人的血做實驗樣本,這不是病人的例行檢查,你要不要同意呢?現在醫院的分科很細,病人的某些症狀會被忽略,護士的觀察和提醒就很重要。
如果我再讀一次護理系,我會把基礎醫學修好。因為護理工作的概念是從醫學的概念而來,當你瞭解源頭,就更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
很多人認為,在醫院看到生老病死,會讓生活傷感、灰色,可是我覺得自己從病人身上學到好多。看多了醫護人員在救命與病人生命尊嚴間掙扎,我想換個方式幫助病人。一年前,醫院成立安寧病房時,我申請轉調。以前在神經內科病房時,醫護人員必須讓重症病人維生。有一個全身插管、喘氣的老婆婆幾番拔去呼吸器,痛苦地想求死,我們還是要幫她戴上呼吸器。安寧病房收容重症末期的病人,不插管,只是減輕他們的疼痛,完成他們的希望,讓他們尊嚴地迎接死亡。
面對進了護理系卻蠢蠢欲動想轉系的學妹,我現在都會告訴她們:既來之,則安之,護理系可以學到除了技術以外的其他東西,至於未來如何,要靠自己去創造。
(李宛澍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