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美國政府為制定政策,常常由經濟的眼光來評估政策的優先次序及資源分配,近年來常用「人身價值」「成本與效益」來計算。
比較簡單而量化的估算是兩位經濟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的亞森費特(Orley Ashenfelter)及芝加哥大學的格林史東(Michael Greenston)所提的,人生價值約為154萬美元。
他們運用的資料是:美國政府於1987年將在都會區之外地區的高速公路車速,自每小時五十五哩提升到六十五哩,多年來的統計顯示,因提高車速造成車禍的死亡率上升35%。扣除因改進汽車安全設備及路面升級因素,他們統計出全國人節省下四千五百萬小時開車時間,但也因此導致多了三百六十條人命損失。每條人命相等於十二萬五千小時,用這個節省的時間,乘以平均工資,得到154萬美元身價。其他相關的生命價值估算也一齊列上(頁280表一)。
美國交通部為了訂定飛機及汽車安全設備等法規,因此需要計算一番。由新增設備所減少的死亡率,估計出人身約值300萬美元。 另外,美國環保署由於要訂法規來要求乾淨的空氣、清潔的飲用水、無毒的排放物等,也自訂人身價值為600萬美元。
由於環保設施在在要花大錢,從工業界及地方政府所投入的資金,短期內不易算出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工業界常認為已花費太多,而環保運動者仍認為投資不足。
美國環保署則說,政府政策是成功的。譬如,最近剛公布美國自1970年到2000年,三十年間人口增加39%、汽車行駛哩數增加149%、能源消費增加42%,空氣污染量反而減少25%。
至於這種成果對美國人身體健康有多少幫助?醫藥費能減少多少?壽命又能延長多久?很難找到相關的資料。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如果沒有三十年環保立法的努力,那空氣污染的程度會倍增,而且一定是有害的。
美國藥物及食品管理局使用另一模式,以遞減式就藥物或食品能增加一個人的壽命年數或人數來訂法規。譬如,最近剛剛公布的食品標示法,要求業者生產的加工食品要列出逆向脂肪(Trans Fat)的成分及數量,逆向脂肪是指與飽和脂肪相似的脂肪,攝取過多會阻塞血管,導致心血管疾病。這是最近十年來科學家的研究結果,經過民間團體的努力,食管局終於同意立法。立法的理由是,標示以後,每年可預防一千兩百人得心臟病,減少五百人死亡。
對食品工業界來說,這是一筆相當大的花費,要檢查原料、控制製程及品管,更要重新印包裝材料;但是立法也為產業界提供機會。美國政府原要求新標示必須於2006年全面實行,有兩家公司已經研究好新食品製造方法,2004年即可出售不含逆向脂肪的食品,估計先落實的業者可因而多賣不少產品。
人生價值用錢衡量
白宮的預算局總管美國各部會預算與立法的關係,該局覺得各部會自訂一套「人命價值」數字並不妥當,共和黨上台後,曾試圖訂一個統一的金額。其中最引起爭議的提議是,人命價值應依個人剩餘的生命年數來決定,並暫訂七十歲以上老人應比年輕人少值37%。
此說引起宗教界及美國退休人協會的抗議。美國天主教會的祕書長說,把人生的價值以金錢來核訂統一標準,是極不道德的;將老年人的價值打折扣,更是不該。歷史上許多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者,常創作於人生的晚年。
退休人協會更說,如果老年人可以打折,那麼男女是否也不同值,那樣行嗎?於是白宮預算局立刻將其提議收回。
哈佛大學教授惠古希(W.Kip Viscusi)則有另一套算法;以各種人生活中,各種冒險因素、生活環境、職業要素等,訂了高標準人生價值——700萬美元。
人命價值最大批的一次估算,應以九一一事件後,對受難者的國賠最為複雜,似乎也較符合近代人的一般看法。
政府為了避免受難者家屬的長期、無止境的官司,宣稱如接受政府成立的委員會來評估國賠,則可立即拿錢走路,此做法為大多數的家屬所接受。
該委員會由退休法官組成,依受難者的教育程度、年齡高低、工作性質、過去的收入、依親生活人數等訂出一套算法。國賠金額約從40萬到400萬美元,平均每人賠120萬美元;如有異議,家屬也可以向委員會上訴,要求增加,聽說家中有稚齡兒女者還可再增加賠償金額。
上百萬元國賠的受難者,大多為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年輕MBA(企管碩士),據說糾紛甚少。當然政府也撥了一大筆準備金,可運用裕如。
這裡又得提到美國軍人陣亡撫恤金問題,在波斯灣戰爭陣亡的官兵,其遺屬所得相當有限,除了每個月打折扣的月薪外,其一次撫恤金不過數千到數萬美元,相較九一一的受難者中有不少人只是當日因事去紐約國貿大樓的訪客而已。兩者相比,引起軍人不平。
人體器官總值4500萬美元
美國新潮雜誌《Wired》,經常發表一些科學性,但也具爭議性的題目。8月號的報導指出,如果人把身體每一種有用的器官和組織全部賣掉,可能賣到4500萬美元,雖然這樣做是不合法也不道德的。
報導顯示,科學和生物科技發展,使得重要器官已不再是人體最值錢的成分。現在最值錢的是骨髓,其次是細胞內含有的基因(DNA)及血液中抽出的抗體。譬如,SARS痊癒病患的血清,就可以治其他患者,《Wired》的報導只能姑妄聽之。
說起人的生命價值,其實與個人的生活習慣及環境有莫大的關係。據惠古希教授調查:美國人死亡率中有幾項有趣的危險來源,如吸菸者每年死亡率最高;而乘飛機失事的死亡率反而極低(表二)。然而,許多人仍然每日菸不離手,也有些人則因為害怕而不願搭飛機。
從職業方面看,美國郵差原是最平穩、最有保障的職業,但因為炭疽熱病毒的郵件傳遞,而造成心理上的危機;原來被認為相當好的職業,如護士、空中小姐或高薪的醫生,也因SARS搞得人心惶惶。
美國製造業工廠的新進員工,離職率三分之一,是因為聽說某廠過去曾有過未公布的意外傷亡事件。除非製造業能公開發表工安資料,並改善工作環境,否則經年都得花費新進員工的訓練費用。最近美國洗衣工廠的員工也要成立工會,以保安全,因為洗衣廠常收到由醫院送洗的制服,含有會傳染的肝炎患者的血漬。
過去中國的人生觀,常認為生死有命,在世時多行善、多義舉,如果「鶴駕西歸」則希望在親友中,仍然「音容宛在」,不會成千古恨。
反觀近代,受西方商業文化影響,人的生死,常與財富連線:壽險多少?國賠多少?有否醫師可告?有否失誤者可告?政府立法也以現在存活人的生命為成本效益計算。人生的價值以金錢來衡量,也許是時代不得已的走向吧!
(作者為美國富嘉創投負責人;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