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輕描淡寫地說一切都沒關係,並不會真的沒關係……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

釋放最真實的自己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2-03-03

瀏覽數 48,550+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編按:人其實沒有想像中了解自己,即使了解也可能選擇不說。我很少生氣、從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其他人過分親切等,這些都不是我的真面目,而是我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或感情出現摩擦,所做出的防禦性行為。(本文摘自《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一書,作者為劉珍明,以下為摘文。)

寫下你的心靈地圖

約莫是2018年的秋天,我的日子過得很安逸,有時候甚至平靜的有點無聊。雖然沒有發生任何大事,但是我卻感到極度不安,覺得需要做出什麼改變。某天,我讀到一本令我感觸良多的書,促使我決定加入作者經營的Naver Cafe。我申請和作者一對一諮詢,她讓我接觸到指導課程中,將夢想、未來展望、使命變成文字,轉換成夢想清單、未來展望宣言、使命宣言,以及透過視覺化製作「夢想板」的活動。

在一對一指導後,我按照先後順序執行計畫好的任務,意外地發現我似乎不太認識我自己。在寫下30項夢想清單後,我驚訝於自己是如此渴望達到時間和財富上的自由。我喜歡學習新知,也對自我開發很有興趣,卻做夢也沒想到,要挑出30項作為夢想清單竟然這麼困難。

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逐一填滿清單。這份夢想清單並非是想要完成什麼遠大夢想的目錄,對我來說,它更像是心靈地圖,告訴我: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走的方向在哪裡,它也是讓我聆聽內心的方式,思考現在的我缺乏什麼,正在煩惱什麼,把不易察覺的無意識寫成文字,填滿這份清單。

我做過各式各樣的性格測驗,也做過心理諮商。因為我曾經認真探究過自己,所以原以為我很清楚自己大概是什麼樣的人。然而,當我把想達成的目標、想擁有的東西,整理成30項清單後,我發現文字裡的我,和平常我認為的自己並不一致。這個契機讓我重新認識非典型的自己,以及內心的各種不同面向。

每個人都想隱藏情緒和軟弱

我想起上指導課程前,和作家面談了兩個小時。她問我這輩子有過什麼痛苦的經歷,我回答:「似乎沒有」,她聽到我這麼說卻露出有些訝異的表情。她對我說:「其實你可以坦白說出來。」當時我不明白,現在好像知道為何她會這麼說了。每個人都想把複雜的情緒和軟弱的一面隱藏在內心深處,我從未對任何人開誠布公地說過自己的故事。或許當時我的回答被她看穿了,畢竟傾聽是她的專業,我無關痛癢的答覆只是被她發現我強裝沒事、故作輕鬆。

小時候,當父親喝得醉醺醺回家,全家人都很害怕,只是在一旁看他的臉色,母親面對他的暴怒也不敢表露出心裡的情緒。那時候我很不安,我擔心母親會出什麼事,又怕她因為太痛苦而離開。母親有好長一段時間有莫名的心病,我認為都是父親的錯,我憎恨他讓母親受苦。我的童年沒有一天安穩的日子,長期都處在不安和焦慮之中。

我無關痛癢的答覆只是被她發現我強裝沒事、故作輕鬆。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我無關痛癢的答覆只是被她發現我強裝沒事、故作輕鬆。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當作家問我這輩子有過什麼痛苦的經歷時,雖然我馬上就想到我的童年,但是我仍淡定地回覆:

我過得很一般,沒遇到什麼問題。

那時候我認為那種程度的痛苦和傷害沒什麼大不了的。接著她又問到工作狀況如何,我回答大致上都還不錯,好像我已經忘了自己曾經歷過的那段痛苦時光。就連她問到我的婚姻生活,我的回答也一樣不痛不癢。於是,她對我說: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人其實沒有想像中了解自己,即使了解也可能選擇不說,因為我也曾經如此。但事實上你輕描淡寫地說一切都沒關係,並不會真的沒關係。我認為您需要花時間和自己溝通,一點一點地了解自己。

當時她的話讓我有些驚訝,如今我漸漸明白了。是的,如她所說。當我說著一切都沒關係,實際上只是在逃避童年的傷痛和內心的匱乏。雖然我自認為日子過得還不錯,卻不過是用各種藉口暫時遮蓋未癒合的傷口,其實我的內心還存有消化不了的情緒和沉痾已久的心結。

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

我嘗試著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過去不曾注意到的行為模式。例如:我很少生氣、總是附和別人、從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其他人過分親切等,這些都不是我的真面目,而是我害怕和別人起衝突或感情出現摩擦,所做出的防禦性行為。

我討厭和別人起衝突,彷彿強迫症般讓我更努力達到別人的要求、解決他們的問題。可是我從未好好關心自己真正的需求,也沒有仔細傾聽過內心的想法。因為我總是把焦點擺在別人身上,為了表面和諧而過度在意別人的想法。

藉由了解自己,我終於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我總是刻意避免衝突,或是在選擇逃避責任,根本的糾結是我從小無法面對總是破壞家庭和平的父親……在重新了解自己心理狀態的過程中,我也慢慢親近與接受自己不同的面相。

我看見被我關在防禦高牆內的自己,總是下意識想逃避或壓抑情緒的自己,明明我的內心就在吶喊,可是我卻一直沒意識到,總是害怕別人會討厭我,假裝一切都沒關係。

正視原本的自己,溝通更自在

我開始花時間重新審視目前所認識的自己,開始關心自己真正的情緒、而非假裝出來的情緒,也開始靜靜傾聽被我說出來的話和做出來的行動遮擋住的真心。當我可以正視原原本本的自己,我和別人的溝通也變得更自在了。

我們都需要勇氣面對自己想逃避的樣子,需要時間擁抱自己的傷口、了解自己。

如果別人看到的我,和自己看到的我有很大的差距,就必須學習溝通這門學問。試著自己提筆寫下,到底自己的希望和想要的是什麼。


當你清楚認識到自己的陰影,就不會誤會對方說的話或行為,也可以更從容地看待關係中的摩擦。

《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從令人疲憊的人際關係中釋放自己》,劉珍明著,曾晏詩譯,遠流出版

《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從令人疲憊的人際關係中釋放自己》,劉珍明著,曾晏詩譯,遠流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