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睡眼惺忪地走進廚房。打開冰箱,一個溫柔的聲音傳來,告訴你冰箱裡還有兩顆蛋,煎個蛋包做早餐剛剛好。咖啡在爐上沸騰、流理台的迷你液晶螢幕閃著當日的氣象預測、交通報導,還有一排醒目的紅色字幕:別忘了服用降血壓的藥。出門前天空飄起細雨,窗子自動閤上、門沿的置物架也輕巧地旋出,提醒你出門別忘了帶傘。
聽起來是否很不可思議?像是科幻小說的場景?但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首席研究員拉森(Kent Larson)表示,像這樣聰明的住所,在你我的有生之年,很有可能成真。
位於美國麻薩諸塞省康橋市,預定5月完工的「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工程預算達1100萬美元,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夢想「家」。
實驗室主導人拉森,早年在紐約執業。1993年,因為使用電腦動畫重現建築大師康恩(Louis Kahn)未完成的猶太會堂設計,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最佳設計。人文氣質濃厚的拉森,受邀至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擔任研究學者後,建築的探尋從此轉向對社會大眾的關注。
數位科技融入住家
「如何將數位科技融入家中?如何運用電腦來設計更好、更低廉的房子?發展一個完全反映個人的需要與社會變遷的居住環境,是我現在專注的重點,」四十九歲的拉森緩緩道來。
生活實驗室像尋常的公寓,但沒有硬邦邦的水泥牆,所有的隔間由櫃子組成,通風管、光源、水電管線、機械裝置等都以內裝方式整合其中。
有趣的是,兩百五十個感應器安裝在流理臺、櫥櫃、牆壁、地板、及電源開關上,住戶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
這由感應器、微處理器與數位電路組成的「神經中樞」,目前還在實驗蒐集資訊階段。拉森指出,長程的目標是將資訊整理,來辨認住戶習慣,建立行為模式,幫助人們依不同的生活情境做判斷。
舉例來說,未來的窗戶與門,將會根據住戶的偏好與季節的變化,來調節室內溫度。配合數位條碼,冰箱會顯示所剩的食物、購買與保存時間,並連上網路,還有「虛擬大廚」建議適合的菜色組合。儲藏室變成生活管家,根據內儲物的庫存,提醒你何時補貨。在人們最關心的個人保健上,「能在飲食、運動與服藥上做主動的提示」,拉森強調。
談到為何居家護理為應用主題,拉森回憶,十年前因年邁的岳父、母病危,讓他驚覺到協助老人生活上機制的不足。「當人晚年生病時,只有兩個選擇,待在家中或去療養院。雖然大部分的人都不希望去療養院,老人心態也比較消極,但是還是得接受這樣的安排,」他說。
現代人可沒這麼認命。拉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1946年~1964年誕生的嬰兒潮,成長過程中歷經搖滾樂、反戰與黑人民權運動等洗禮,自我意識強烈。「他們要保持獨立,愈久愈好……,這使得依個人需要設計的家,格外重要。」
當這七千六百萬人在這世紀相繼進入中晚年,每年個人平均醫療費用高達4300美元,美國的健保系統已明顯感到吃力,家庭必然成為保健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如何將科技融入家庭醫護流程,建立一個能夠主動介入、及時回應的機制,成為拉森最大的挑戰。
偵測老人起居習慣
在諮詢美國退休人協會及訪談多位醫生後,拉森發現,老化最大的問題,並非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而是認知能力退化。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嗜睡、飲食不規律、記憶衰退、活動減少等微妙的變化逐一浮現。但透過感應器的運用,即使是獨居,仍能偵測到老人起居習慣的改變,用來幫助判斷病情。
「當危機爆發時,一天要花數千美元做治療,最後還可能要送進療養院,費用可觀,」拉森說,「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代價可能只是一瓶6美元的藥丸。」
相較於攝影機,電子感應器是較少干預、侵入性最低的選擇。此外,微型晶片運算功能日趨強大、成本下降,也是採用感應器的重要原因。
電腦業經驗可供借鏡
未來之家,要怎麼樣才能實現?以電腦產業的經驗為例,拉森提出三個可借鏡的步驟:第一為模組化(modularity)。拉森舉例,全世界有上百個繪圖卡製造商,產品林林總總,從來不必擔心與電腦相容的問題,因為關於繪圖卡與插槽的連接、電源、線路與軟體等技術問題,業界早就有共識。
以建築為例,如果房屋的構成部分如地板、牆、櫥櫃等能模組化(包括內建感應器的功能)生產。量產製造後,便可享受經濟規模效應,提供住戶如電腦零組件般即插即用的高度便利。
模組化之後,還要規格共享(open source),也就是由建商、家具商、塗料商來協調跨業設計規格平台。最後,是將標準化的設計工具交還給住戶,依需要、美學、價值觀打造個人空間。
拉森強調,個人化的概念早在許多產業生根茁壯。汽車製造商如福特、通用與豐田自1990年末期開始讓顧客訂做汽車;戴爾電腦因組裝電腦,打下個人電腦霸主地位;甚至連M&M巧克力,現在都讓挑嘴的食客在網上挑選特製糖衣的顏色。
「只有住家,雖然它是大多數人一輩子最昂貴的投資,但看起來都差不多,這實在說不過去,」拉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