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國內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21.53%,比大盤的負19.79%還慘,在成立屆滿一年的一百五十二支基金中,只有三成四的基金,報酬率超越加權指數(表)。到底哪裡才是資金的停泊站?
對想把錢收回來自己管,又沒空天天盯盤、做個股研究的人,台灣即將自國外引入的指數股票式基金,是另一選擇。
指數股票式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是以某特定指數為追蹤標的,持股依該指數的成分及權重來組成的基金。既然模擬既定指數的報酬表現,投資人便不必傷腦筋選股,只要判斷指數的漲跌走勢,來決定賣空或買多。
台灣首檔的指數股票式基金,預計今年第二季上路,追蹤標的為去年公布的台灣五十指數。
小散戶也能參與市場
對於手中籌碼有限,望高價股興歎的小散戶,指數股票式基金提供他們以小額參與市場的機會。
一次掛單,就可投資五十檔市值大、體質穩定的藍籌股,有個股風險分散的好處。值得注意的是,五十指數與大盤相關連動率達99%,所以五十指數股票式基金的走勢只能貼近市場,不會跑贏市場。「投資人可能會覺得,波動性比較少,」統一投信基金經理人李祖任說。
指數股票式基金1993年於美國首度問世,因為初期市場發行需券商用現股來轉換基金單位,為法人提供釋出大額持股的管道,深受歐美壽險業青睞。近年亞洲地區如日本、香港,政府有減持手中套牢股票的需求,使成長力道不減,目前全球已有兩百八十一支,總資產值超過1400億美元。
以鄰近韓國為例,第一檔的指數股票式基金發行僅兩個多月,市值已達4億美元。投信業者預估,台灣五十指數股票式基金的規模,掛牌一年內可上看新台幣50億~100億元。
指數股票式基金的重要賣點,在於它的低成本與操作容易。國內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費占管理資產的1.6%左右,而台灣五十指數股票式基金的管理費,將不超過0.5%。此外,指數股票式基金的買賣如同股票,投資人可透過經紀商於盤中隨時下單。
針對這樣的優勢,道富環球管理亞洲總經理杜漢文(Vincent Duhamel)樂觀預測,指數股票式基金在台啟動時可望掀起一波申購熱,初期規模的四分之三將來自散戶。
「指數股票式基金在投資人的熟悉程度上會快很多,畢竟它只是一個指數包裝的概念,交易的方式絕大多數跟股票一樣,」復華投信投資研究處協理洪永聰表示。以台灣的新興產品經驗來看,一些比指數股票式基金更複雜的商品,像是選擇權、認購權證,短期內發展的速度都很快。
指數股票式基金要怎麼投資?寶來投信新金融商品部經理楊定國強調,以中短期來看,可用指數股票式基金做區間操作,賺取價差報酬。未來隨著五十指數衍生性商品,如指數期貨、指數選擇權的推出,因為標的指數一致,配合指數股票式基金套利與避險的操作將更加容易。此外,他也建議用定期定額的方式,來長期買進指數股票式基金,作為退休金或教育基金的準備。
花旗投顧副總裁王進彰的看法稍有不同。他指出,指數股票式基金是模擬指數走勢,以台灣淺碟型的經濟來看,本地指數不是理想的長期標的。以1991~2002年的台灣集中市場為例,負0.14%的指數平均報酬率遠落後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的10.02%、歐股的5.08%、及全球股市的4.42%,「台灣的市場漲漲跌跌,時間一拉長,可能終究回到原點。」
此外,台灣的基金不配息,投資人短期進出頻繁,加上指數股票式基金是由本地證券集團(寶來投信)發行,王進彰推斷,台灣五十指數股票式基金應屬短線交易的產品。
在現金股利方面,台灣五十指數去年成分股的現金股利率只有1%左右。寶來投信更表示,台灣五十指數股票式基金上路後,由於成本考量,將視情況發放現金股利。如此看來,對喜歡穩定配息、「細水長流」型的投資人,指數股票式基金的吸引力可能有限。
王進彰建議購買全球性的指數股票式基金,「因為全球市場,大體仍是往上走的。」
在台灣,指數型產品早在1995年問市,但申購情況並不踴躍,問市期間大盤不佳時照跌,大盤走強時績效也比不上當紅電子類股。
除了市場環境不佳,過去國內的指數型基金,受限於投資股票部位及現金比例等規定,操作上還有先天性困難。「最大的挑戰是,沒有辦法100%的複製指數,」景順投信行銷部協理羅瑞媛說。
羅瑞媛指出,如果要將標的指數的股票按權值全部買起,因為共同基金有單一個股持股10%的上限,沒辦法買足超過10%的大權值股票,就會產生很大的誤差。此外,5%的現金流動準備下限意味著基金最大持股為95%,如果指數漲了1%,資產淨值最高只能漲到0.95%,表現跟不上指數。
如今,送審證期會的指數股票式基金交易草案,已規劃將這些限制鬆綁,讓台灣五十指數股票式基金在追蹤誤差上做到合理的控制。寶來投信表示,有信心將年平均追蹤指數誤差保持在正負0.5%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