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總統摩伊士被刺殺,震驚國際社會,也為台灣與海地65年的邦誼埋下未爆彈?《遠見》獨家專訪台灣駐海地前大使呂慶龍,剖析海地的複雜政經情勢、以及兩國發展的可能變數。
長年在國際組織為台灣發聲,海地是友邦中最挺台的國家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刺殺案讓台灣人如此震驚。
7日清晨,以退役哥倫比亞籍士兵為主的外籍傭兵,潛入海地首都太子港近郊的總統官邸,暗殺總統摩伊士(Jovenel Moïse)及第一夫人瑪婷。
消息傳出,震動國際社會,倉皇接手的海地政府啟動「國際調查」,但隨著愈來愈多的消息傳出,卻讓整個案情愈加撲朔迷離。
被刺身亡的摩伊士享年53歲,根據當地官方消息,他屍體被發現時,不僅身中12槍,眼球還被挖除,手段兇殘。
「摩伊士被暗殺,僅是在海地總統、政要遇襲的長長清單上,再添一筆!」當《遠見》記者向兩度駐海地的前大使呂慶龍詢問當地現況時,他直言,對熟悉海地事務的人而言,發生極端的政治事件可以說並不太意外。
案發不到24小時,正當警方全力追緝兇手,卻發現11名在逃的嫌犯打破門窗,潛入中華民國海地大使館躲藏,所幸當地警方經大使館允許,入內逮捕嫌犯,沒有造成進一步傷亡,卻為撲朔迷離的案情,再添波瀾。
刺客逃往台灣大使館?!
不禁讓人好奇:刺客跟台灣的關係是什麼?
一連串事件,會不會危及兩國的邦誼?依國際慣例,「使館」是一國領土的延伸,尤其海地是正式的邦交國,這次事件,相當於國家被入侵,在我國外交史上,不曾發生過。
駐海地前大使楊承達推測,使館與與案發的官邸位在同一座小山丘上的山腳與山頂,相距不過2公里,躲避追捕的歹徒,很有可能是只是臨時起意闖入。
好在現在傭兵團抓到了,距離揭開幕後策動的兇手是誰、有什麼企圖,又更近了一步。雖然兇案的真相還有待釐清。但能確定的是,對民不聊生的海地社會而言,兇殺案無疑激起更多恐慌,也因而海地政府隨之宣布戒嚴,誓言要找出真相。
呂慶龍分析,過去海地解散軍隊、逃亡到美國的重刑犯被送回海地,加上貧窮造成的幫派現象,治安不佳,雖然政府曾祭出上繳一隻槍,換100美元的計畫。但海地擁槍自重的人,仍舊不少,治安成為總統被暗殺的背景因素。
海地是台灣邦交國中,唯一的法語國
海地對台灣究竟有多重要?
很多台灣人不知道,海地不僅與台灣交誼長達65年,還是目前15個邦交國中,唯一以法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也是邦交國中人口第二多的,僅次於瓜地馬拉。
海地與台灣有著相對穩定的邦誼,放眼65年的建交歷史,外界或許會覺得海地是一個遙遠的小國,「海地離我們一點都不遠!」呂慶龍激昂地說著他認識的海地,是一個距離美國邁阿密,搭飛機僅要1個多鐘頭的國家,與多明尼加陸,與古巴隔海相望。古巴與海地的最短距離,只有80公里,由此可知海地戰略地位的重要。
呂慶龍解釋,海地跟台灣的有許多相似之處,國土面積約是台灣8成,人口有1100萬,相當密集,緯度也與台灣相近,在產業上,以農業、加工業為的主,作物如稻米、椰子、養殖漁業,都看得見早期台灣農業社會的影子。
「如果把兩國的吳郭魚放一起,搞不好還能對通!」呂慶龍邊笑,邊誇張地形容台灣、海地天然環境的相似,他也說,夏天的海地,跟台灣南部一樣,閩南語來說就是:「熱到走無路!」
艱困中,海地持續為台發聲
那麼何以台灣可以走上經濟起飛,而海地就算跟隔壁的多明尼加相比,經濟實力也被硬生生比下去?
呂慶龍認為,關鍵在教育,過去獨裁總統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為了鞏固權力,不惜禁止人民接受教育,導致海地的識字率至今仍只有60%,晚了海地40年才獨立的多明尼加卻有91%。
慘況不止如此,據聯合國統計,海地有7成人民每天可支配所得不到2美元,生活在絕對貧窮線以下,不過呂慶龍強調,過去政府對海地的援助,大多不是無償捐贈,例如與我國合作的電網系統,就是由台灣民間銀行承貸工程款。
「而且事實上,海地清償外債的紀錄一直不錯」呂慶龍形容,就像當年美國幫助中華民國提供了發展建設的第一桶金,台灣對海地的幫助,一直是提供釣竿而不是直接給魚吃,因為發展幾礎建設與教育,才是脫貧的唯一希望。
提及海地,許多國人鮮明的印象很可能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強震震跨了總統府在內的多數設施,至今仍有許多地方看的到斷瓦殘垣,說海地是苦難的灰燼中長成的國家,一點也不為過。
長年經濟不振、治安敗壞的海地,是台灣僅存以法語為主的友邦,緯度、氣候與我國相似。
海地雖然困苦,但不曾忘記在台灣需要的時候大力發聲。今年5月,海地就曾偕同其他友邦,向世界衛生組織提案,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衛大會,每年的聯合國大會,海地都願意盡己之力,呼籲國際能接納台灣的參與。
英語說“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錦上添花容易,但雪中送碳,更加可貴。外交固然有許多政治角力,但邦誼的本質,仍是兩國之間,友誼、互信的展現。
政治、經濟兩大問題待解
不過首先要解決的,是權利真空的問題。原先總統的代理人應是最高法院院長西爾維斯特(René Sylvestre),他卻在近期感染新冠肺炎後病逝,其葬禮原定於7日舉行,諷刺的是,就在同一天,總統摩伊士遭到暗殺。
猶如美劇《指定倖存者》般的劇情,在海地上演。有美國支持的看守總理喬塞德(Claude Joseph)聲稱他已經接管政府,但事發的前一天,摩伊士才剛fire了喬塞德,任命新總理亨利(Ariel Henry),亨利強調他才是正牌總理。
呂慶龍解釋,有別於台灣的總統制,總統任命行政院長不需立法院同意,海地延襲殖民母國法國的半總統制,總理作為最高行政首長,必須由總統提名,獲得國會同意後,才能上任,但現在海地並沒有一個能有效運作的國會。
事實上,摩伊士本身就十分爭議。總統5年的任期原訂到今年2月,卻因為當初摩伊士選上與就職的時間差比預期久,衍生出任期起算點問題,加上他任內試圖推動修憲公投,總統選舉遲遲未辦,讓他政權的正當性備受質疑。
如今再鬧出雙胞總理,10日甚傳出至人數不到一半的國會也要自推人選,人民莫衷一是,民主政治似乎沒有為海地帶來平靜。這也反映出海地與台灣的另一個相似的地方,走過列強的殖民歷史,海地也經歷了備極艱辛的民主進程。
再來,是實施戒嚴之後,對經濟的衝擊,經濟較強勢的多明尼加,雇用百萬名海地工人收割甘蔗,如今邊界關閉,為已經十分脆弱的海地經濟帶來打擊,遑論港口貿易無以為繼,長期而言國際對海地的投資信心也將持續探底。
台、海邦交會不會因此動搖?
呂慶龍認為,暫時還不需擔心兩國邦誼。時值海地內政的動盪階段,連誰最後能坐實這個國家領導人,至今都還未能確定,加上海地與台灣的合作,多為長期計畫,不至於在此刻半途而廢,「我們要的是海地能自己站起來,」呂慶龍說。
「海地人心中最好的朋友,一個是古巴,另一個就是台灣,」呂慶龍說,這些年不管是街上跑的巴士、垃圾車,都由台灣捐贈,以及農技團帶來的農業改革,都讓海地受惠良多,在海地民眾心中,台灣人是有十足份量的,而這也讓危機之中,台灣和海地的邦交暫時不受中共威脅。
呂慶龍回憶,海地總統浦雷華(René Garcia Préval)曾親口告訴他,當年中國積極拉攏海地,他曾尋求卡斯楚建議。結果,讓他意外的是,卡斯楚建議他與台灣保持邦交,不要見異思遷,讓呂慶龍印象深刻,「海地要的是有尊嚴的成長,恰好這就是台灣能給的,而不是佈施。」
走過威權,海地要的民主或民族自決或許還不盡如人意,但海地人也已經明白,外交,有時是比的是拳頭大小,有時看重的是一份尊重。
呂慶龍回憶,當海地總統聲援台灣參與聯合國,中共曾要海地總統為發言道歉,「這對元首何其羞辱?」相較之下,台灣以平等互惠為主旋律的外交政策,讓海地倍感尊重「無論好與壞,中華民國在海地的大使館,從來沒有關過一天門。」
呂慶龍說,這些年海地有天災,有政變,過去台灣能陪海地走過最艱難的時刻,因為相似,所以相知相惜,患難見真情,現在也不例外。
加上海地目前仍與台灣有許多合作的計畫,如台灣獎學金,讓海地學生得以來台留學,背後的意義是向海地展示,「努力,一定有機會的價值」,「這才是台灣帶來最大的獻禮」呂慶龍說。
6年前自海地來台就學,今年將於政大外交系畢業的畢諾煦(Tooly Burocher)言,國內雖然對摩伊士政權有許多不滿的聲音,但多數人當地人想要的還是公平的選舉,絕不是這種方式終結總統的任期。
儘管喬塞德已經向聯合國與美國政府取得聯繫,希望爭取外部資源協助維穩。1804年脫離法國獨立後,外交、內政能不能迎刃而解,海地終究還是要靠民主機制解決問題。
至於在刺殺案之外,美國已經表態,支持9月26日的總統大選如期舉行,另一方面,基於維護治安的考量,海地部分人士將眼光望向美國,希望美國能大力協助海地走出危機。不過,由於美國1915年曾入侵海地,美國的「介入」會不會尾大不掉?也有不少人表示憂心。
而無論是走出刺殺引發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或是找出事件真相,國際鎂光燈焦點下的海地,顯然都還有長路要走。如今,除了維持外交的考量,這樁迷離驚悚的暗殺,更是台灣與海地、兩國邦交患難見真情的考驗。
無論走出意外需要多少時間,無論兩國距離多遙遠,在這個時間點,理解和支持,就是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