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通直航的議題,在台灣政商界被炒得沸沸揚揚。陳水扁總統一句「三通不是萬靈丹」,激發三通是否為台灣突破經濟困境的辯論。
究竟兩岸三通是加速台灣產業空洞化?或更堅定營運總部留台灣?台商的營運總部是否更快速出走?或者更快速以台灣為營運總部,成為跨國企業?
《遠見》獨家調查發現,三通後,台灣仍是台商設立營運總部的最佳選擇。七成四的受訪公司表示會「根留台灣」,換句話說,有近四分之三的台商會將營業總部設在台灣(頁66表九)。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分析,三通會加速兩岸間的運輸,台商自然會把營運總部設在令他們放心的家鄉。
這次調查於11月11~14日訪問全國八百四十三家上市櫃公司,有效回收問卷三百三十五份,回收率為39.7%。
直航提升台灣競爭力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53.7%)的受訪企業認為,三通是突破台灣經濟瓶頸的出路(頁64表一)。有近八成(78.8%)的企業相信三通有實現的可能(頁68表十三)。
「不三通的話很危險,因為任何地方都不能置身於這麼大的經濟體之外,」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指出。「通的話,可以借重別人的力量,凸顯我們獨特的競爭優勢。」
兩岸直航,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大幅降低運輸成本。根據監察院的調查,以台灣每年三百五十萬人次經由香港、澳門轉機赴大陸,和兩岸每年貿易總額約300億美元,總計因透過第三地轉運增加的人、貨運輸成本達新台幣800億~1000億元。
以目前在大陸投資已達新台幣118億元的統一企業為例,兩岸直航後,統一光在機票費用上每年就可以省下1500萬;時間上則能節省一千天以上的工作天,這相當於500萬元。加起來,一年可省出差費2000萬元以上。
企業界普遍認為,三通直航是提升台灣競爭力的關鍵。統一大陸事業管理群協理吳進嵩指出,在第一時間協調台灣的供應商回應大陸客戶的需要,來改善顧客服務的品質與時效性,才是三通帶來的主要利基。「這就是企業的競爭力,關係著企業能不能根留台灣的問題,」吳進嵩說。
貨暢其流是科技業競爭關鍵
與國際市場逐漸接軌,以靈活低價的生產運銷打出一片天的科技產業,西進動作較為積極。有六成八的科技公司已赴大陸投資、建廠或設立分公司,而非科技公司則有五成到大陸投資(頁64表二)。
對於台灣科技業者,「貨不能暢其流」一直是心中最大的痛。宏?總經理王振堂分析,廠商一接了急單,必須在最短時間備料運到大陸的生產基地,或把大陸製造的零組件送到台灣來裝配。透過第三地轉運,不但增加營運成本,也削弱了與他國競爭對手的速度優勢。
「目前經香港、澳門等地的運輸,最快也要八個小時,對變動快速的電腦產業而言,這八小時會『要命』的,」王振堂強調。
調查顯示,有五成二的台灣企業經營重心仍在台灣,平均只有7.2%受訪者表示,來自大陸的營收較台灣為高(頁64表三)。這應是大部分台商採「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所造成;也就是訂單由台灣轉到海外的紙上公司,再轉到中國大陸生產,貨款仍由台灣母公司入帳。
就兩岸營運布局情況分析,半數以上受訪的科技公司在大陸設有製造與業務部門,非科技公司也有四成。研發是較弱的一環,平均只有一成五的受訪企業在大陸有研發部門(頁64表四)。
當問及三通後是否會調整大陸部門規模或遷回台灣,受訪者意願都不高。企業普遍滿意目前兩岸營運模式的配置(頁64表五)。冷媒壓縮機製造商瑞智精密發言人陳立錦指出,以企業的財務規劃來說,一般帳務是以當地成本會計處理,是跟工廠設在一起,不大可能調回台灣。此外,「以資金調度來說,因為台灣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的運作已經很靈活了,沒有必要派人在大陸做資金調度,」陳立錦說。
研發、業務等部門,具備非勞動、但智慧密集的性質,是比較可能改編到台灣的業務。但有這樣考慮的企業比例也很小,只有3%~4%(頁64表五)。
相較之下,有兩成八的企業考慮將台灣的製造活動轉往大陸,也有一成六與一成三的企業分別表示可能將業務、行銷部門縮編或移往大陸,以利就近照顧市場(表七)。
台灣仍是營運總部最佳選擇
至於為何不赴大陸設營運總部,有三成六表示沒有營運上的需求,也有將近三成的人表示大陸法制不完整,令人缺乏安全感(頁68表十)。
湯明哲解釋,「這其中主要牽涉的應是專利法,台商擔心在大陸營業機密外洩,卻沒有相關法律的保障。」
此外,有近一成八的公司將考慮「台灣/大陸雙營運中心」(表九),顯示身為「世界工廠」的大陸,已躍升為串連企業全球運籌機制的重要一環。
要激勵企業根留台灣,最重要的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數個月以來,政府通過租稅優惠鼓勵廠商投資。在台灣的營運總部,從國外關係企業取得的研究開發收入、權利金、投資及處分利益等,可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製造業新投資也能享有五年免徵營所稅的獎勵,多少鼓勵企業在台設營運總部的意願。
大陸已成為台灣廠商厚植運籌天下功力的練兵場。湯明哲指出,要國際化,就要先建立制度,企業在培養控制與管理遠端市場的能力後,才能在其他地區複製同樣的制度。
麥實管理顧問總裁方國健也贊同這項論點。他表示,台灣企業自1980年代做代工慢慢發展出以客為尊、快速因應市場的實戰經驗。「但台商要邁向真正的國際化前,要從像大陸這樣的大市場先做起,」方國健強調。
台商大舉西進的磁吸效果,是否會排擠東南亞的投資?
儘管政府大力推動南向政策,希望東南亞能成為前進東協自由貿易區,甚至中國華南市場的生產腹地。但調查結果顯示,三通後,如果東南亞工資較大陸便宜,五成二的企業仍不考慮到東南亞投資(表十一)。
兩成四的受訪公司指出東南亞國家產業供應鏈不完整是影響投資的原因(表十二)。此外,該地市場規模仍小,語言不通,部分國家如印尼的排華情緒都可能造成管理上的問題。
三通究竟是不是台灣經濟的救命仙丹,還有待辯證;但在任何政策落實前,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振興產業生機的責任卻是不容遲緩。
「不管台灣要不要三通,台灣目前最重要的是,經營成一個適合居住、投資的地方,到時候才不會有企業跑掉,」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提出持平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