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台北街頭很藝術,也很熱鬧。路旁的燈柱、路樹都掛上了慶祝兩廳院十五週年慶活動的彩色布條。
為了十五週年慶,藝術界無不共襄盛舉,熱烈參與。細細一看,所有的節目幾乎都是一時之選,包括羅斯托波維奇、荷西庫拉、凱瑟琳芭托等國際知名超級巨星;國內的藝術團體也多是重量級團隊,包括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果陀、明華園等表演團體,無不端出新作。國家交響樂團更排出驚人的全套貝多芬交響曲與鋼琴協奏曲。
除了兩廳院的活動,第五屆台北藝術節也在今年11月起展開為期一整個月的活動。
文化產業更是政府的施政重點。今年7月,經濟部次長施顏祥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全體研討會」中,揭櫫文化產業所規劃的四項願景,分別是:結合人文與經濟發展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就業人口增加一倍、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增加兩倍、建立台灣在華文世界的領先地位。
政府也將2003年的文化政策重心放在發展文化產業,希望運用優質文化特色,帶動經濟成長。
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建構基礎層的精緻藝術。「精緻文化愈深,常民文化才愈廣,」文建會主任委員陳郁秀說。
文化沈淪危機湧現
文化,在活動和口號聲中鏘鏘發響,表面上熱鬧滾滾的藝術文化活動背後,卻正潛藏著一股擋不住的危機。「台灣很快會面臨文化斷層危機,」國內重量級的表演藝術巨擘林懷民在今年榮獲國家文藝獎時,發出沈痛呼籲。
經濟不景氣,更加速文化斷層的危機。林懷民看出文化危機的原因是民間的藝術力量一直被拔走。以雲門為例,每年來自民間35%的經費,今年僅達到預期的四分之一。
爭取企業支持時,企業直言受到不景氣的影響,能力受限。更大的危機是大企業都搬到了北京和上海,「他們就很直接告訴你說,我們的預算要用在那個地方,」一位藝術界的人士透露。
當代傳奇劇場、漢唐樂府統統面臨幾近無以為繼的困境;當代傳奇劇場甚至販賣道具謀生。
文學也有很大的問題。過去台灣五年內沒有偉大的長篇小說,全屬於輕薄短小的、八卦的、隱私的作品。林懷民就很感慨台灣現在已經看不到小說。「文學已死,而且不會復活,」隱地也說。
電影也死了。侯孝賢的電影可以在巴黎演出一整年,楊德昌的「一一」根本放棄在台灣上演。
許多文化人都感受到危機湧現。做了二十七年出版的爾雅出版社發行人柯青華(隱地)很悲觀,「已經沒有了觀眾,」他說。
原本短小輕薄的速食文化只存在影劇圈,現在卻成為全台灣的主流。林懷民認為,快則兩至三年,台灣就會看出文化流失的影響。屆時,「我們的小孩只知道哈利波特,長大以後只讀《壹週刊》、《蘋果日報》,」林懷民說。
文化沈淪的危機,新生代的藝術家也感受得到。「如果國內大環境不變,台灣的藝術頂多再走二十年,」國內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說。
2003年著重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評論人南方朔用exhausted(耗竭、枯竭)來形容當前台灣在文化層面上遭遇的危機。「就像大家對經濟貧窮感受,在文化上這種耗竭危機感也很強烈,」南方朔說。
文化耗竭危機並非單一數據可以顯現,卻有脈絡可循。由政府資源的分配中,可看出文化一直沒有被擺在該有的位置,甚至還出現緊縮。
以量化的數據來看,台灣整體的表現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2001年社會指標統計,台灣的各項社會指標都還算差強人意,以教育經費占GNP(國民生產毛額)比和萬人口研究人員數等數據顯示,台灣的表現並不比世界各先進國家遜色(表一)。
但從政府投資來看,自1989年迄今,政府投入文化支出占總預算的比例,自1994年達到1.17%最高峰後,出現逐步緊縮現象,到了1998年僅占總預算的0.97%(表二-1)。
甚至政府近來推動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雖然一再強調文化立國,但在十項計畫內,文化創意產業的項目僅占總預算經費的0.85%,為各項目中最低(表二-2)。
從經濟面來看,國際趨勢顯示,文化其實是新一波國力與競爭力的展現。「文化是有錢途,也有前途的新行業,」亞洲大趨勢研究所創辦人暨所長馮久玲說。
根據各國文化貿易額的比較也可以發現,近幾年來,各國正積極藉由文化產業增加產值。根據聯合國世界文化報告針對各國1980年及1997年文化貿易額所做的比較,包括荷蘭、香港、新加坡、南韓都呈現大幅成長(表三)。
美國的文化產業也創下高產值。據美國Americans for the Arts組織所發布的全美文化經濟研究結果顯示,當前美國的「非營利」藝術產業,在2000年~2001年間,共創造134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同時照顧了四百八十五萬個全職就業人口。
眼見國際間以文化創造財富的例子,政府因而有意發展文化產業。
文建會將文化產業訂為2003年的施政重點。配合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文建會提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由經濟部、教育部、新聞局共同透過「創意」,來推動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回溯台灣藝術文化的發展歷程,台灣曾歷經最富饒的文化創作期,更聚集了舉足輕重的文化國寶,但是台灣的文化和文化產業一直沒有創造出相對的產值。
經濟富裕並不等同文化富裕
經濟富裕遮蔽了民眾的心靈。「富裕的時代,民眾急著賺錢,急著消費,」林懷民說。
國人的文化消費力沒有跟上經濟富裕。1988年國人在對文化的消費支出和2000年都僅占整體開支的7%,2001年還下跌到6.6%(表四)。
經濟富裕並不等同文化富裕。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平均國民所得大幅攀升,1981年平均國民所得是新台幣8萬9000元,2000年更突破40萬元大關(頁79表五-1)。
國人對旅遊活動興趣遠高於參加藝文活動。以1996年~2000年這四年為例,赴國內觀光區遊覽的旅客人數從五千一百九十九萬人次成長為一億人次;但參與藝文活動的人數比例不升反降,從七千六百零一萬人次下降到六千六百九十五萬人次(頁79表五-2)。
政府未能讓民眾瞭解,休閒的定義不只是旅遊活動,也可以是心靈活動。舉例來說,為了振興國內觀光,政府將於2003年起發給公務員「國內旅遊儲值卡」,以定額方式提供公務員非假日在國內旅遊據點的花費。
這筆經費若能擴及藝文表演或購買書籍,即能有效活絡文化產業、擴大藝術人口,並達到鼓勵民眾接近藝術活動或閱讀的目的。「政府有義務讓民眾瞭解,休閒可以是旅遊也可以是閱讀或看表演,」一位公務員說。
沒有足夠的參與和人氣支撐,台灣整體文藝活動的個數成長也很有限;自1990年~2001年以來,整體藝文展演活動還成長不到二‧七倍(頁81表六)。
雖然數據也顯示,國人參與文化活動的平均出席次數從1989年每人○‧九次提高至2001年的三‧六次(表七),但問題是,出席藝術活動的都是同一群人。
隱地觀察,當他出席不同類型藝術活動時,經常和不相識的人不期而遇,但是,「我們怎麼也影響不了不讀書的人,」隱地感慨的說。
就像台北街頭掛滿了藝術活動的布條,但是很多人仍舊視而不見。
貧瘠生活反成藝術沃土
不聽音樂的人,就是不聽。有一次簡文彬高興地對林懷民說,整個街道看起來很有藝術氣氛,沒想到林懷民冷冷對他說,「那是給看得見的人看的。」談及此事,簡文彬既好笑又無奈。
文化已死,商業流行文化當道,所有的東西都無法沈澱也無法累積。文化人看不見長久的未來,淘汰速度很快,有如當紅明星很快被榨乾又能再找一個,「文化也變成這樣,整個社會變得很可怕,」隱地形容。
沒有深厚文化做基礎,藝術家只好移到看得見希望的地方。一旦台灣沒有藝術家,「台灣會失去對文化的發言權,」林懷民說。
別的地區和國家不會關切台灣的文化,也沒有必要瞭解台灣文化。
台灣從文化貧瘠走上文化富饒之路,是因為許多文化人和民眾的熱情參與。林懷民草創雲門之時,台灣經濟尚未起飛,生活的貧瘠反而成為藝術的沃土。
台灣近年來,一直以追求利潤和經濟成長為目標,強調物質經濟發展型態,導致台灣社會失去理想、價值和意義。
近兩、三年來,台灣民眾經歷景氣重挫,許多人都產生了貧窮危機感,也有許多人反思早年那股對信仰與理想的執著及追求。
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最近在台大校慶時,就呼籲知識分子應重拾道德勇氣,帶領社會風氣。「社會的精英,永遠是決定社會走向的最重要力量,」陳維昭說。
台灣民間的文化能量夠強,藝術精英為數眾多,「現在開始,還來得及,」林懷民說。
許多國寶現在仍留在台灣。「林懷民、蔡志忠這些人都是國寶,還有像康師傅這樣的飲食文化產業,」馮久玲說。
台灣的優勢更在於許多人自始至終一路堅持理想。政治大學商學院長吳思華有一次陪同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深夜十二點在台北街頭閒逛,大前研一發現誠品敦南店滿滿都是看書的人,讓他大為吃驚。大前研一對他說,「原來文化就是台灣的希望。」這句話一直讓吳思華引以為傲。
人的品質,可以從文化上看得出來。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認為,國可破、城可毀,但只要人的品質還在,就可以再站起來,戰後的德國就是這樣站起來的,「要培養人的品質,必須從文化扎根做起,」龍應台說。
根和心是文化最重要的基因。「產業支持文化,就是希望把心和根正過來,」台積電副總執行長曾繁城也說。
政府應提供文化生根環境
政府的力量可以做很多事。「政府對文化應該有一個全面想法,提供一個讓文化生根的環境,」林懷民說。
文化發展需要以願景來經營。林懷民很肯定行政院長游錫?擔任宜蘭縣長時,找來新加坡專業人士為宜蘭規劃長遠的發展計畫。如果政府持續努力,台灣就能孕育出更多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像我們這樣的城市,應該有十幾位幾米,」林懷民說。
台北市文化局便是一鮮明案例。林懷民認為,龍應台證明了三年也可以開啟風氣。「連詩人唸詩這麼枯燥的活動,台北市也能做到吸引成群年輕人捧著詩集來聽,」林懷民說。
今年台北市文化局把文化獎頒發給三位長期堅持理想的人。「一個人一生做一件事就夠了,總要有人勇敢地站出來,」身為得獎人之一的保安宮副董事長廖武治說。
政府把資源放對了,就能開出文化的花。林懷民舉例,近五年台灣看不到出色的小說家;假若政府希望鼓勵文學家,一年花100萬元給一位小說家,「十年下來,難道不能寫出一本偉大的創作嗎?」林懷民說。
全民文化是另一個層次。曾長居法國多年的佳姿氧身工程館董事總經理蔡純真形容法國的文化是一種氛圍。「單純看風景,自然而然想拿起筆寫點想法或畫張畫,」蔡純真說。
把全民都發展成文化人,就是藝術或文化產業最堅實的基礎。
教育是擴大藝術人口的基礎工程。普通教育沒有教會民眾具備人文藝術涵養。「台灣人沒有買畫的習慣,」美商雅凱文化導覽公司總經理林秋芳說。
文化人或藝術人則可運用更親和的語彙和表達,讓一般人親近文化。「藝術行銷要做到讓年輕人感到不去看古蹟就遜斃了,」林秋芳說。
文化產業可以創造出新的需求和附加價值,但文化產業也是一門經營、管理學,「文化事業的經營,心態正確很重要,」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說。
文化人把文化和理想視為一門絕對必修的生命功課,「對生命探索的強度大於享受生命,」誠品書店總經理吳清友說。
文化產業是種長期投資
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在於文化,因而不適用一般產業只追求利潤的模式。對藝術家而言,藝術創作的初衷就是內在的衝動和需要,並非為了賺錢。「文藝復興時期、中國古代,從來沒有看到詩人可以用寫詩來謀生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也說。
文化產業也無法立即看到投資報酬率,「所以要有長期投資的準備,」辜懷群又說。
長期投資不乏出現成效的例子,南韓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即值得借鏡。
南韓在1990年代末期系統性建構文化內容產業,如今已有所成,韓式文化影響力大幅增加。包括電影、音樂、卡通等娛樂產業,正對包括大陸和台灣、日本等東南亞地區傳輸「韓式文化」。
南韓文化產業創下高產值,「2001年文化產業總市場值100億美元,出口市場占韓國出口總值的22%,」南韓文化產業振興院副院長崔成模在今年11月25日的「文化、觀光、城市行銷國際論壇」活動中指出。
耗竭的時代,全世界都在等待被振奮,台灣能不能追日超韓找出文化產業的模式,走出自己的格調,創造自我肯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