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新冠肺炎重創各產業,科技產業卻逆勢成長。台積電股價不但屢創新高,台灣更一舉躍上全球半導體產值第二大國。不過,即使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中美科技競爭的態勢並不會降溫,甚至可能因地緣政治與科技的競合,大大影響相關產業。
全球對於工程人才求才若渴,但隨著產業變遷,人才需求已大不相同。清華大學作為台灣頂尖理工人才培育的搖籃,早已嚴陣以待。清大校長賀陳弘,同時也是知名的機械工程學者認為,台灣的工程人才必須從「量」變提升到「質」變,提高自身的附加價值。
我們身處的全球化時代,資本與技術會不斷流向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等符合商業邏輯的位置。全球就如同一個大型工廠,各司其職,且流動性大,但隨著疫情爆發,國與國之間的流動出現困難,世界將開始分區,走向分散式集中的運作,降低風險。
印度、東協人才,加入競爭行列
好比說,一個集團過去僅在一地製造產品,現今逐漸分散至他地,透過不同地區間彼此協作;此時,集中區域內的實體工作,以及不同區域內的線上聯絡,虛實並進的工作模式將成趨勢。而中美之間的角力,與疫情加速科技發展,也讓AI技術不斷提升,並與虛實並進、遠距工作等趨勢相輔相成。
那麼,這樣的趨勢,將對台灣工程產業帶來什麼影響?我認為,隨著產地分散,台灣未來將與擁有大量工程人才的印度、東協競爭。然而,台灣少子化嚴重,長遠來看,整體工程人才將愈趨匱乏,削弱台灣工程相關產業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台灣工程人才一向以素質佳、成本低著稱,CP值高。然而,面對人才「量」的減少,「質」勢必得提升。我們的人才,擁有高超的解題能力,邏輯、運算能力佳,但這些能力偏偏都是最容易被電腦取代的,在AI時代很危險。
因應世界局勢變化,工程人才的國際移動、遠距、AI等能力,仍需持續增強,但我認為,未來人才需求應更聚焦於提高附加價值與定義問題兩大面向。
現今,有許多年輕人返鄉,透過工程技術從事農業生產,包含遠端遙控感測,或是無人機巡田等,連我都開始懷疑他們到底是農夫還是工程師。由此可見,若將工程當做工具,應用於新的領域,如農業、醫療、文化產業等,新的價值就會出現。
從解題能力,升級到定義問題
此外,當印度人都是背兩位數的九九乘法,AI運算技術早就勝過人類,台灣工程人才也應將過往強調的解題能力升高到定義問題的層次,以免被淘汰。
好比說,當一地經常缺水,若要讓水可以穩定供應,是要考慮建水庫,或是因地制宜建造埤塘系統?其中,需思考包含生態、經濟,甚至景觀等多元面向,我們應透過定義問題,當一位出題者,而不是與AI競爭解題能力。
因應人才要求的轉變,高教轉型也勢在必行。過往偏向記誦、解題型,或AI可取代的技術等課程內容將愈趨減少,像是20年前,機械、化工、土木等不同工程領域的學生都需學會畫圖,但現在此項技術已逐漸被機器取代,也慢慢消失在大學課堂中。
取而代之,大學應提供更多定義問題的訓練,甚至提高自主學習、跨領域等內容的比例。隨著大學課堂教學樣態的調整,我相信未來課程量、學分數將不是重點,近期大眾熱烈討論大學課程從18週調整至16週的議題,也將得到解答。
另外,為提高工程附加價值,跨域能力更為重要。清大一直以來都強調「跨」,anything+X已是重點,像是鼓勵學生雙輔系、提供院學士班、實驗學程等。清大將科技當成DNA,貫穿所有學院。
不過,談到跨域能力,我常聽到其他教授,甚至大眾對於學生可能會樣樣不精的質疑。且許多學校推動大一大二不分系,結果是大部分學生選擇進入商管、工程等熱門領域,被質疑不分系反而成為跳板。
我相信單一專業與跨域絕不是相互取代,而是在多變的世界中,讓人才有更多樣性,就算人才「四不像」,仍會找到自己的價值。世界局勢因疫情改變,人才樣貌也已然不同,清大不管在課程、選材等都已做好準備,隨時張開雙手迎接更多樣面貌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