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是假日,午後的宜蘭礁溪火車站,仍是人聲沸騰,開著白色TOYOTA、五十二年次的建築師黃聲遠站在火車站門口,穿著無袖的T恤和涼鞋,混在人群中。
小小的個頭,短短的頭髮,皮膚被日照炙成暗棕色,站在火車站前的黃聲遠,活脫脫就像是宜蘭當地人的模樣。
他的確已經是宜蘭人。長住台北的黃聲遠在 1993年移居宜蘭,次年在宜蘭開設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今年6月,三十九歲生日的黃聲遠,家中再增加一個新人口──他的二女兒黃丰禾。
三十一歲那年,台灣的建築業正蓬勃發展,擁有傲人學歷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學位,並且拿下耶魯大學年度畢業榮譽獎及耶魯建築學院全院競圖院長獎,更曾代表美國參加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第五屆國際建築邀請展,並獲選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1990建築設計展,建築師黃聲遠卻選擇離開一般人眼中的主流市場──台北,落腳到處是農田的宜蘭。
建築作品成宜蘭地標
他曾經在美國知名的Eric O. Moss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專案負責和設計的建築物包括西班牙Ibiza 辦公室購物中心、洛杉磯Hercules 實驗室更新案、洛杉磯Samitaur 辦公室第四期。
正因為遷居宜蘭,黃聲遠為自己和宜蘭創造了更多的未來可能,得到更多的榮耀,經歷一開始物質的挫折與經濟的時而困頓。
九年歲月,在稻禾連天的縣市,黃聲遠事務所經手、已經落成和興建中的建築案,大小一共有四十七件。
攤開宜蘭縣地圖,把黃聲遠的作品作下標記,一個小點連結另一個點,個別的點慢慢地輻射,不經意就形成另一幅地圖,屬於黃聲遠的建築地圖。
有他這張地圖,就可展開一趟建築之旅。從北宜公路入口處開始,進入宜蘭礁溪鄉,竹林農牧場孵化室、礁溪林氏祖厝副公廳桂竹林、礁溪林宅、竹林養護院到礁溪鄉民代表會歷史建築整修活化工程,一路到宜蘭縣社福大樓、河濱公園西堤屋橋。
再往西邊走,先是最近完工的楊士芳紀念林園工程,靠近山邊的員工忠烈祠、三星張宅、三星展演廣場村,向東移,還有羅東鎮南豪里社區公園綠地美化工程、壯圍張宅等等。
能把建築作品連成一幅建築藝術地圖,不只是黃聲遠個人魅力,還有一群相信他,以及和他有相似價值觀的人。
黃聲遠加上和黃聲遠有相似價值觀的事務所年輕成員,加上黃聲遠口中「開明的業主──宜蘭當地人」,正在建構一個桃花源。
他們相互合作激勵,他們相信黃聲遠,也相信自己有機會,在這個到處都有開明業主的地方,他們會把宜蘭建構成不同於其他縣市的生活空間。
黃聲遠有主流學經歷,卻選擇到非主流的地區工作,定居宜蘭,也打算一輩子住在這裡。他為自己打造居所,也為宜蘭人打造一個可以長居、養老的生活環境。
從台北都會區遷居宜蘭,黃聲遠強調是一種生存本能。1991年回到台灣,他想到過去住在台北,但是一直感到神經緊張,一天到晚頭痛,而且焦慮,只好選擇離開。「大家以為我到宜蘭是做鬥士、來犧牲,但其實不是,」黃聲遠說。
靠宜蘭囊括世界大獎
在宜蘭生活後,黃聲遠每天到處亂逛,騎著腳踏車在田間道路隨意走,他每天都到路邊的自然冷泉裡裸泳,隨意走,也到處吃小吃。
看似隨意的生活,卻慢火精燉出超越現階段台灣建築的表現。九年來,黃聲遠得到六項國內建築獎的殊榮。包括台灣建築獎、遠東傑出建築獎和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獎等多項獎項,而所有的得獎作品都集中在宜蘭。
黃聲遠的建築語彙表達的是一種天人合一,他的建築充滿了由地拔根而出的生命力。
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碩士、林志崧建築師曾撰文推崇黃聲遠建構了一個多元化的建築新樂園。「建築的空間品質不再僅是建築物的硬體設備,而是強調整體環境及使用者的契合,」林志崧說。
黃聲遠不只崇尚自然,也把人的生活起居帶進建築物,讓建築物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
他設計的住宅外型平實大方,卻有一股高尚氣質,他選用材料毫不貴氣,有品味而不奢華。
位於三星的張宅,有許多未經雕琢的石板,也結合了宜蘭當地的卵石風格。礁溪林宅,建於湧泉之上,刻意放低窗框,讓屋裡屋外一樣的親水。
除了空間,他設計的建築空間甚至考慮到嗅覺。他打算在楊士芳紀念館林園裡種下兩百棵桂花,「走進來會聞到桂花香,」黃聲遠說。
空間的連續性也是黃聲遠的設計重心。建築物的走廊,從來就沒有筆直的直線,有順著宜蘭河川、地形曲線的味道,先是一點點曲折,一點點遮掩,再陡然開朗。
因為要求完美,黃聲遠常常到現場看工地,再修修改改,很有可能會超出工期。所幸,他口中「開明的業主──宜蘭人」非常願意容忍,因為在宜蘭,即使是公務員也相當懂得什麼是品質與美。
黃聲遠最大的業主是宜蘭的公部門。「他們在意念上是進步的,為了達到建築師描繪的遠景,他們願意等,也願意想辦法幫你,」黃聲遠說。
有黃聲遠這樣的建築師,也有懂得品味的宜蘭人,讓黃聲遠的作品能以一種藝術、一種精緻手工藝的形式昭告世人。
他經營和學生工作與居住的場所。九年來,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從兩人規模,擴大到十六個人。
也就是因為為公部門做事,黃聲遠所設計的建築物成本費用不高,一個楊士芳紀念林園建設經費才新台幣3000多萬元,私部門的礁溪林宅修繕才1000萬元,三星張宅才400萬元。
十年來,事務所並未存下錢,所有的費用都壓縮到最低。黃聲遠把資金都拿來發薪水。有些年輕建築師在這裡的薪水,甚至低於國民所得平均薪資。
這裡最資深的兩、三位建築師月薪大約40000元,黃聲遠自己也領40000元。最剛進來的新手,月薪3000元起跳,過了試用工讀生後升到5000元。
工作兩年後,月薪只有18000~22000元之間。加上3000、4000元的加班費和房租津貼,東加西加,「大概只有台北同學的一半,」六十六年次、巨蟹座的年輕建築師劉崇聖說。
物質條件不夠,精神條件成為最大的補償。這裡的生活品質很好,窗戶看出去就是稻田,「這裡有很多外部優勢,來這裡的人可以省掉渡假的錢,也不用買衣服,」長年穿著運動衫、短褲、涼鞋的黃聲遠說。
來這裡每位建築師都有汽車、電腦,但是,全部都是員工自購。「他們來了兩年就知道,老闆不會買電腦,只好自己買,」黃聲遠自我解嘲地說。也就是說事務所的年輕人很多設備還有待家中父母資助,若將來要養家可能就無法在事務所久待。
但黃聲遠會讓年輕人參與全部的流程。「我們跟別的事務所不一樣,」六十二年次的建築師王士芳表示。
這就是魅力所在。
從宜蘭拔地而起的建築物
6月19日生日的黃聲遠跟建築大師高第很近。
「協調」、「不違逆」,是高第建築藝術最動人的地方。高第的建築物蓋在大地之上,卻像是從大地上自然生長出來的東西,黃聲遠的建築恰巧也有這樣的特性。
黃聲遠不斷地追求更好的創意,他對自己的作品永遠不滿足。第二天要交圖,半夜兩點黃聲遠還到事務所去改作品,「改沒什麼不好,可是這些都是成本。」他的學生黃介二說。
一件作品,比別人多花五倍的時間規劃,到了工地,還會不停地修改。「今天要蓋上去了,他又有新想法,」文化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從高雄跑到宜蘭跟著黃聲遠的王士芳說。
黃聲遠對人也很挑剔,他只選他想要的人。到這裡的建築師,要具有原創力、有開發能力的特質,要很聰明,更要很有膽量。
黃聲遠和這一群人彼此吸引,彼此喜歡,即使這裡薪水不高,但是黃聲遠創造一個收穫很高,成就感也很高的工作環境。
一般建築師事務所多半由執業的建築師負責掌控大體設計,其他助手多半「有的畫圖,有的做模型,」劉崇聖說。
「他會讓我去碰建築所有的事,」今年8月中旬才到黃聲遠事務所的吳龍傑說。
一般建築師照圖施作,黃聲遠卻花很多時間盯現場。事務所裡大多數的人都是新手,每一件事都要從頭開始,加上每一件建築物都很複雜,圖面看到的必須還要再解釋,所以很多事都必須要到現場去檢討。
黃聲遠認為,真正專業環境,不是一個看起來很高級辦公室,「那是一個沒有思考性的環境。」
黃聲遠讓年輕人相信,建築師的責任是創造好環境讓使用者可以過更好,「讓使用者感覺這個環境對他是有幫助的,」黃介二表示。
他不要學生被當成工具,接受別人指令,把事情完成,「人應該要能發展自己的潛能,那才是專業,」黃聲遠說。
在黃聲遠的事務所裡,多一個人少一個人的差別很大,「多一個人就會多一種作品,」黃聲遠表示。
黃聲遠有很多堅持。很多事情他不碰,昨天做過的,他今天就不想做,別人做的,他也不想碰。
像是有人在做學校建築,他也不願意去碰,他要做沒人做,而且他有興趣的事。
一旦沒興趣,他就沒力氣。「我希望每一個建築都能往前走一步,生命太短,只好減少做重複的事,」黃聲遠說。
這條路會走多久?沒有人知道。但黃聲遠建立了台灣本土建築的方向,影響的人太多了,「這樣才是最珍貴的,」劉崇聖說。
國外有許多建築師都很有錢,以前景氣好,應該可以存不少錢,但是,黃聲遠和這一群年輕建築師卻過著物質清貧的生活。
火車慢慢地駛離宜蘭,黃聲遠和他的一群年輕伙伴以及他們的作品,猶如在宜蘭拔地而立的建築物,是那麼地自然、原創,令人久久難忘。
在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由年輕時就勇於脫離都市的名與利,勇於築夢,在人類社會留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