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低經濟成長、高失業率的時代。在不景氣之下,市場卻仍有異軍突起、所向披靡的商品,以及逆勢成長的產業。
這些產業或商品,都源自於獨特的創意,或是來自知識的創意行銷。「有創意就會狂銷,」聯廣公司副總經理陳玲玲說。
為什麼他們可以做到?
勇於做自己,不斷衍生創新點,以及必備的經營理念架構,是最重要的關鍵。
檢視市場上異軍突起、逆勢成長的個案,不難發現,許多成功的商品背後,多半有一位堅持「做自己主人」的經營者。
人生短暫、不能等待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他們多半忠於自己的興趣。二十五歲起,就決定要做個快樂的旅館經理人,二十七歲起,由基層做起。現年四十九歲的台南大億麗緻酒店總經理蘇國垚就是一個忠於自己始終如一,因興趣而成功的專業經理人。
蘇國垚在三十六歲升任台北亞都麗緻飯店總經理,也樂於在四十二歲到高雄,經營高雄霖園飯店、到台中代管永豐棧麗緻酒店。(見頁100)
現年四十七歲的王品餐飲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為了追夢,放棄繼承的家族事業,走上創業之路。
他的心中一直有夢,只想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業。「人生短暫、不能等待,實現理想、無可取代,」戴勝益說。九年的功夫,戴勝益開設十九家餐飲連鎖店,創下年營業額超過新台幣10億元紀錄。(見頁126)
歐德女裝總經理何玉玲是另一個做自己主人的例子。她忠於自己的興趣,從幾塊布剪出歐德名店全省四十七家直營店、年營業額近2億元的國產女裝王國,更在短短半年內在中國大陸開疆闢土,擁有二十五家店面。
支持何玉玲三十年來始終如一的,就是她自小對剪布、做衣服的夢想。(見頁164)
誠品書店也是一頁由個人喜好出發進而發展出的傳奇。1989年大病初癒的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歷經人生無常,決定投入個人的喜好「閱讀產業」。
從台北仁愛路圓環邊上的一家小型藝術人文專門書店,如今誠品書店全台已經有五十家分店的連鎖規模。(見頁138)
榮獲1992年第十屆美國小提琴協會製作音色銀牌獎的焦中興,是台灣唯一的手工小提琴製琴藝術家。他放棄可以穩定收入的買賣琴和修理提琴,走上製琴之路。(見頁146)
因為有夢,他們堅持做自己的主人,不按照世俗的價值觀走。因此他們心靈上也獲得更大的自由。因為有更大的自由,創意就會源源不斷產生。
政府重點扶植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是政府繼高科技產業,另一項全力扶植的產業。根據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創意生活產業就是其中的分項計畫之一。
負責推動的經濟部工業局計畫在五年內輔導成立五十個創意生活產業,希望創造3000億元的產值,帶來十萬個工作機會,並帶動22.5億元的新投資案。
什麼是創意產業?「從理想出發,以創意成為賣點,加上以行銷與消費者溝通,就是成功的創意產業,」經濟部次長施顏祥說。
文化藝術、流行音樂、服裝設計、影像廣播、展演經紀、甚至流行文化包裝等等,都是這項計畫涵蓋的內容。
創意產業是北歐諸國、日本、英國等許多先進國家極力推動的產業。「這類產業的特質在於多樣性、小型化、分散式,但其就業人口和產業一直保持成長,」施顏祥說。
創意產業是否有機會為台灣帶來另一波產業活力?「這是台灣一定要走的方向,」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吳思華說。
二十一世紀,也是手工藝時代
吳思華認為,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追求高產值的高科技時代,也是「手工藝時代」。手工藝時代的價值和核心競爭力,在於產品製造過程與人產生的親密感。
「製造者在過程中,塑造與人的親密度,就是附加價值所在,」政治大學商研所所長吳思華說。
這些源自手工藝的產業,來自經營者的創意,使得產品獨樹一幟。「這些創意可以很清楚被消費者辨識出來,」吳思華說。
林芳朱的珠寶飾品等於是一家手工藝公司。
吳思華眼中,楊紀華經營的「鼎泰豐」、王俠軍經營的「琉園」等,都是由個人技藝出發,進而發展出商業規模的手工藝產業。
故鄉是創意的搖籃
但是,創意的背後,「需要孕育,也需要養份,」作家王文華說。孕育成長的故鄉,往往是創意來源的搖籃。
回鄉創業的賴森賢,為故鄉帶來了新的商機。苗栗公館鄉曾經是台灣裝飾陶瓷的重鎮,但近幾年來,隨著產業外移而逐漸沒落。居住在苗栗公館鄉的賴森賢,曾經是快遞公司苗栗地區主任,為免調回台北總公司的舟車之苦,決定辭職再中年創業。
賴森賢用心經營「歡樂田園」,他將花園分成觸摸區、育苗區,每個周末親自扮演解說員,導覽他的花園,並傳授香草種植及應用的知識。「這也算是知識產業,」賴森賢說。(見頁114)
台南大億麗緻酒店是古都台南第一家五星級飯店。由於台南在地人挑嘴、小吃聞名,該飯店的顧問公司麗緻管理公司總裁嚴長壽和副總裁蘇國垚特別組成一個餐飲研究小組,研究如何為台南小吃注入創意。
旅行、參展是創意來源
當腦力成為核心競爭力,人腦需要更多的內涵,也需要更多的充電與進修。
旅行和參展也是重要創意的來源。
風格多元家飾品自創品牌的生活工場,幾乎每天都推出新產品。育冠企業(生活工場所屬公司)董事長鄧學中,創意的源頭湧自不停的旅行。
鄧學中喜歡攝影,旅行途中,鏡頭為他捕捉到各國的文化與視覺震撼。
旅行考察是生活工場設計開發部門每年固定功課。每年有十二次的考察團,分三組分別至不同的國家,足跡則遍及景點、地鐵、餐廳、展覽、服飾店。「我們在旅行中擷取養分,」鄧學中說。(見頁136)
林芳朱每年必然參加位於香港與瑞士兩次的世界珠寶展。在這些展覽會場,林芳朱常常會發現一些新的材料,激發新設計的創意點子。(見頁160)
創意的來源無所不在。蘇國垚的創意大多在跑步或游泳時突然「ㄉㄧㄤ」跑出來。
最近他在慢跑時,就在想要怎麼做一個美食小吃的套裝軟體。「這個idea,對我們一定有好處,可是我們一定要能說服小吃攤老闆,」蘇國垚說。
創意固然能成為生意,但要擁有商業規模,還需要加上經營、行銷的創意。「這些都是我做的」品牌主持人陳禹佑,是個人創意變成生意的案例。
出生宜蘭的陳禹佑,淡江大學會計系畢業,卻未成為會計師。他回到宜蘭,早上開才藝安親班,晚上擺地攤賣些手工製飾品,「這些都是我做的」就是他擺地攤的口號。
從「這些都是我做的」品牌,陳禹佑又設立了「非比尋常」專賣店,推出製作客製化的手工藝術品,雖然曾締造月營業額300萬元的成績,但扣除店租、人力管銷費用,陳禹佑的薪水和一般上班族相差無幾。(見頁172)
要建立規模,必須在個人創意之外再加上經營創意,才能延續創意創業的生命。
有經營創意才能永續經營
現年四十八歲的王俠軍創辦「琉園」,是從個人創意出發,加上經營創意的模式。王俠軍的經營創意,是把古代技藝運用現代語彙,讓大眾體悟中國工藝之美。
三十三歲前忙著拍電影、廣告的王俠軍因為父親案頭的一只印度牛紙鎮,王俠軍產生「做出中國人的東西」的感動,因而一頭栽進玻璃的世界。
1994年成立的琉園,在5月10日已經上興櫃掛牌,成為台灣股市最具藝術氣息的股票,今年7月,琉園將以「tittot」為名,在國際舞台上躍進。(見頁156)
成立四十四年的鼎泰豐也是從個人技藝出發,再加上現代化經營而馳名國際的例子。
鼎泰豐小籠包風靡全球,到台灣的國際觀光客,沒有不想嚐嚐曾被《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十大餐飲」的小籠包。
一直到現在,鼎泰豐的小籠包都和創店時期口味、品質一致。看似簡單,卻絕不平凡的小籠包,裡面有手藝人堅持的原味。
四十四年來,鼎泰豐對品質近乎苛求的堅持從來沒有改變。在產能增加的同時,還能維持穩定品質,鼎泰豐靠的是現代化的管理。「我們成立中央廚房,透過統一流程和標準的操作,培養足夠的人才,才能放心地開分店,」鼎泰豐第二代傳人楊紀華說。(見頁168)
在傳統產業的領域,創意產業的背後是嚴格的要求和訓練,再透過行銷的手法,讓傳統產生新的價值。
源自美國西岸西雅圖的星巴克,是最值得國內傳統產業學習的國際案例。
星巴克重新創造咖啡的魅力。因為星巴克董事長兼總裁Howard Schultz蕭茲把星巴克帶進都會生活,變成一種時尚,也成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生活的一部分。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就多次公開推崇星巴克咖啡是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代表。
星巴克的例子,證明了只要有創意,傳統產業也可以是知識經濟產業。(見頁120)
創意工業(Creative industries)一詞,在1997年6月,英國文康廣播科成立「創意工業專責小組」時逐漸成形的概念。
創意工業是一個全新的經營型態,也是源自知識與創意下的商業模式。因為,創意才能為經濟體系帶來新的市場需求,「創新,是新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吳思華說。不景氣的時刻,更凸顯創新思考經營的重要性。
戴勝益的作法是創造新的顧客群。從去年下半年,戴勝益在王品餐飲集團旗下新創了兩個新的餐飲品牌——西堤牛排和陶板屋,並且都設立於台北市餐飲圈的一級戰區。
來客數和營業額證明了戴勝益策略正確。因為兩家相鄰的餐廳,沒有彼此排擠,反而形成顧客群聚效應。不景氣時,「創造新顧客比打倒競爭者更重要,」戴勝益說。
蘇國垚的作法是把飯店變成一個fun店(飯店,有趣的店),大億麗緻酒店開幕才短短半年多,就帶進65%的住房率。「我有勇氣去嚐新,」蘇國垚說。
新光三越百貨台南店開幕,大億麗緻酒店從麻雀變鳳凰電影中取得創意。讓住房的女客,如同電影女主角到比佛利大道購物,有旅館的門僮陪同採購般的榮耀。
創意最重要的是要有熱情。可米瑞智製作公司總經理柴智屏成功塑造華人新偶像,是另一則行銷創意的範例。
她對戲劇的製作一直懷抱著熱情,因而在華人市場塑造出異於韓國及日本偶像的台灣本土新偶像。柴智屏被2002年7月8日出刊的美國《Business Week》選為亞洲的年度「創新之星」。
這位台灣出生,三十多歲的節目製作人,和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並列創意、改革意見領袖人物。
柴智屏獲選的主因,是因為挖掘了四位新人,組成和日本暢銷漫畫同名的「F4」少男偶像團隊,把四位原本默默無聞的美少男,一舉捧成華人世界的超級巨星。
2001年,柴智屏花了三個月,和三百多位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年輕男生見面,經過千挑萬選才選出現在的F4。
柴智屏獨到的眼光,驗證了腦力是核心競爭力,人才是主流價值。「她看見了年輕一輩華人對偶像的期待,」近來出版《蛋白質女孩Ⅱ》的作家王文華說。柴智屏的野心,就是要當全台灣人的康樂股長,並且把台灣戲劇推向全世界。(見頁140)
知識經濟並非一定指半導體、生物基因等高科技。只要能運用知識來帶動經營模式與管理方式的創新,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潛能。「運用新知識去改造舊有的經營模式,進而創新市場需求,就是創意產業,」政大商研所所長吳思華說。
創意產業需要蛻變為創新產業
不管是技藝的創意、行銷的創意或經營的創意。創意不斷,才能成為源源不絕的生意。
但是,從產業的觀點,唯有全球運籌的策略,全球化的經營模式,才能營造明星級的創意產業。「創意產業要長長久久走下去,要回歸到商業的基本面,變成創新產業,」裕隆汽車副總經理徐福光說。
台灣高科技產業就是創新產業。最值得其他產業借鏡之處,就在於高科技產業源源不斷的研發和創新能力。
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在於定位為「服務業」。「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如果沒有轉型為服務業,早就完了,」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說。(見《遠見》雜誌第192期)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是一種廣義的服務業。「凡是以提供客戶需求之商品給客戶的商業模式,都應該稱之為服務業,」紐約國際顧問公司總經理陳文敏說。
因為,服務就是加值也是價值所在。「台灣一定要發展成為服務之島,」陳文敏說。
服務業的價值正是商機所在。陳文敏認為,服務業有六項重要的價值,包括一、她創造的商品具有不可取代性;二、她可滿足眾人的基本需求;三、她提供有效率的解決方法;四、她為客戶提供省時、省錢且品質更好的產品;五、她能提供令人驚艷的夢想;六、她能創造附加價值。
高科技可以是服務業,服務業也可以像高科技產業一樣,在「手工藝時代」創造高產值。「把台灣建構成為就業環境與生活環境的知識經濟基地,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吳思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