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管國霖加入花旗銀行在台分行,擔任儲備幹部,除了優渥年薪,外加員工分紅配股的機會,最近五年股票的報酬率高達兩倍,遠超過道瓊工業指數53%的漲幅,美國總行的股票已經成為他最重要的資產之一。
花旗銀行提供跨國性的工作環境與學習經驗,不過,做為消費金融與投資部門主管,管國霖和台灣市場距離最近,大約有一成資金放在台灣的共同基金。他的策略是中線操作(一至兩年)、掌握主升段,「只要抓對趨勢,兩年內可以有一倍報酬率,」管國霖指出。
哪些基金能在2000年全球股市急速下跌修正,還有這麼高的報酬呢?管國霖舉了幾個例子:群益投信的馬拉松、長安和店頭基金績效都不錯(依照投信投顧公會發表的基金評比,到今年3月為止的一年當中,這三支報酬率各為20.5%、32.7%、28.1%,居同類型基金第二十名、第一名與第六名;以兩年期來看,排名各是第十四名、第一名、第八名,詳細資料請參考http://www.sitca.org.tw)。他選基金的原則也很簡單,不限定高科技、中小型,或股票債券兼顧的平衡型基金,只要過去一、兩年績效排在二十五名以內,都是參考標的。
去年第四季台股於3400多點附近觸底反彈,目前加權指數正在十年線6250點附近反覆測試盤整,這個時候可以進場嗎?管國霖和市場上許多分析師的看法滿一致的,6000點以上賣壓非常沈重,第二季景氣又沒有馬上大好的跡象,股價不可能一直漲上去,投資人不妨先獲利了結出場,耐心等待加權指數跌到6000點以下再找買點,很重要的一點:要克制追高的欲望,免得辛苦賺來的錢從口袋中溜走。
美股獲利領先其他國家
其實,管國霖的資產配置只有一小部分在台灣,因為台股波動非常大,經常急漲急跌,反而國外的大型藍籌股(blue-chips)風險比較低,尤其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企業獲利領先其他國家,所以管國霖把60%的資產放在以美國為主的外國標的(見表),包括金融(銀行類股)、生物科技和高科技,核心持股維持兩到三檔。
管國霖不願透露持股明細,不過有幾支全球知名的股票,投資人可能要暫時避開:第一是微軟(Microsoft),由於個人電腦市場需求趨緩,企業增加資本支出的意願不高,軟體需求自然相當疲弱,這從PC大廠IBM最近宣布有史以來第一次單季獲利達不到預期的警告可以得到印證,而且微軟仍有反托拉斯的訴訟纏身,股價還是會受到壓抑。過去一年來,微軟股票的投資報酬率只有0.2%,只比那斯達克指數的負1.5%好一點,卻大幅落後戴爾電腦(Dell)8.6%的漲幅;換句話說,如果投資人投資1000美元在微軟,一年的收益只有2美元,銀行定存利息至少也還有20美元,可見微軟表現相當弱勢。
管國霖也不看好和股市連動性高的證券相關股票,例如Merrill Lynch(美林證券)等等,「景氣沒有明顯上來,證券商的盈餘改善不會太大。」
既然景氣短期內沒有辦法強勁復甦,股價只能來回反覆盤整,投資策略應該如何擬定?以大家最熟悉的科技股來看,管國霖建議「定額不定期的方式,每當那斯達克跌到1800點以下(4月19日收在1796點),就買進一些看好的股票,以時間換取未來股價的漲幅。」這個作法徹底實踐了逢低買進的精神,而且投資成本比一般定期定額(不管股市處於高檔、低檔都要固定時間進場)更低。管國霖指出了低點加碼的重要性,花旗銀行做過研究,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開始,股市一路走跌,若投資人沒有再買進股票,要花二十五年才能回到原點,期間投資人的收益完全掛零。
國外投資所得完全免稅
全球利率處於低檔,債券也成了不可或缺的投資工具。管國霖約有兩成資金投資在美國債券(bonds),包括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評等都是良好的AA級以上,例如GE Capital(美國通用電器旗下的金融服務分公司,管理資產超過4250億美元)、投資銀行JP Morgan,年報酬率都在4%上下,至於投資期間,不需要太長,大約兩年半到期即可。「在低利率的環境,應該注重yield enhancement(增加收益),雖然4%不算很高,可是債券風險低,收益又高出定存很多,是值得投資的標的,」管國霖指出。(台灣大部分銀行都有代售國外債券,投資人如要購買,必須確定等級是AA級以上,比較有保障。)
分析管國霖資產的配置,其中有80%都在海外,「國外投資所得完全不用繳稅,」他說,上班族節稅空間不多,高收入階級甚至三分之一以上要繳給政府,真的划不來。以花旗銀行客戶為例,個個都是手上擁有可支用資金超過10萬美元的有錢人,節稅規劃一定是他們理財的重點。
管國霖現在負責花旗銀行全台十個分行,手下有三百六十位投資顧問,為客戶管理2900億元的海內外資產,他的成就很讓人稱羨。相對地,他也必須付出代價,每天工作時間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多,壓力大不說,還要經常出差,所以管國霖預計再工作六年,四十三歲的時候退休,如果那時還沒結婚,退休金有3000萬元就可以,如果有了家庭,最少要有5000萬元。
加入花旗八年,管國霖從儲備幹部一路升到消費金融與投資業務的負責人,他是怎麼做到的?「我的態度是看到更多學習空間一定要爭取,當你只是小螺絲時,就要知道整台機器如何運作,」管國霖不僅管理自己的財富,也積極投資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