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史上一場關鍵性的戰爭。戰國時代,秦、趙之長平會戰,趙國將領趙括被射殺,趙軍敗卒四十萬人遂向秦將白起投降,而為白起盡坑殺(活埋)。長平戰後,趙國無二十歲以上之壯丁,趙國之敗亡,遂成定局;而長平之戰也奠定秦國一統六國的基礎;這一場戰役真正應證《孫子兵法》所說:「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始計篇)——戰爭切切關繫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覆亡的真正原因,史家的定論是:「選將錯誤」。
西方名將拿破崙曾指出,「在戰爭中所有的人等於零,只有一個人等於一切。將乃必不可少,他是全軍的頭,全軍的整體。」《孫子兵法》視「將」為關乎戰爭勝敗的五大要項之一:即所謂「道、天、地、將、法」(始計篇);六千字左右的《孫子兵法》中更一再言將領對戰爭的重要性,如謀攻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二、紙上談兵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從趙括非常親近的三個人——也就是三個角度——談趙國敗軍之將趙括不適任的原因:
一是趙括之父——「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的父親趙奢雖然是稅吏出身,卻成為趙國的名將——戰國後期,趙國之所以成為唯一尚能對抗強秦的國家,除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決策正確之外,趙國出了廉頗、趙奢兩位名將也是原因之一;談軍事理論,趙奢說不過自己的兒子趙括,趙括自少學兵法,談起戰爭策略,在當時幾乎天下無敵!但是,趙奢認定:趙括如果帶兵打仗,一定會造成趙國軍隊的覆亡!理由是:「戰爭」關係到國家的存亡、多少人的生死,是如此嚴重的事,可是趙括欠缺「臨事而敬、好謀而成」的審慎態度,以為耍耍嘴皮子,與人紙上論難,就有勝算。
二是趙國的丞相藺相如。當趙王決定用趙括做趙國的將領對抗秦軍時,趙奢已死,藺相如在重病之中仍然極力阻止這件事,他勸趙王,「王以名使(趙)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藺相如認為不可因為趙括有「善談兵」之虛名就賦予與重任,因為趙括不能體察戰場上的詭譎多變;不能認知兵法理論落實在實際的操作上,最重要的就是「權衡利害輕重、正確去取的應變能力」。
三是趙括的母親。趙王不聽藺相如的勸阻,仍然任命趙括為將,軍隊將要出發時,趙括的母親上書趙王,強調「(趙)括不可使將」。
理由是:「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
趙括的母親,這位將軍夫人從具體的言行談將軍帶兵的風格,以切切論述自己的兒子不適任。這位趙夫人說:我的夫君擔任將軍時,每頓飯我準備飯食的分量是要以「十」為單位計算;我的夫君朋友非常多,是要以「百」為單位來計算;大王及宗室的賞賜他完全分給軍吏部屬;受命為將之日即不再過問家中的事。而我的兒子一旦受命為將軍,馬上就有將軍的架勢,他的部屬都沒有人敢仰視他;大王所賞賜的金帛他都收藏在家中,一有空就到處去打聽便宜的田地、房產,買得起的就去買。大王您以為趙括跟他父親是一樣的嗎?他們父子二人其實性格是完全不同的,希望大王不要任命趙括為將軍。
這位將軍夫人細述她夫君及愛子的言行差異,只是為了表述:她所理解的將軍是要親師取友、要集思廣益,不可孤高自傲、不應求田問舍!這位智慧的母親不是不愛兒子,她之所以吐愛子的槽,只是不願她所愛的兒子毀了她所托命的國家。
面對藺相如的「苦口」,趙夫人的「婆心」,趙王仍然不為所動,趙括取代廉頗為將遂成定局。而趙王由於選將錯誤,遂不僅坑殺趙國子弟四十五萬人,而且斷送了趙國的命脈!
三、天生人才皆有用
台積電於1999年9月特邀國立新加坡大學黃昭虎教授到台積電講解《孫子兵法》,取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學位的黃昭虎教授,在教學研究中深切體認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周遊世界的講學過程裡,他發現,西方人對中國人老祖宗的管理智慧興味盎然;反觀中國的年輕一輩,卻只執迷於西方現代管理理論!
在這次的《孫子兵法》課程中,黃昭虎教授提到:中國上古一位傑出的企業家范蠡曾經寫下十二項商業規則,而這十二項規則的第一條是「能識人」——黃昭虎教授認為陶朱公范蠡的商業守則也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意經——其實「知人善任」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治術」之要!
筆者的《孫子兵法》老師極為強調:政事不與萬般同!凡是牽涉到管理眾人之事無關「才情」——才華出眾之人未必是優秀的管理者;凡是牽涉到管理眾人之事非關「專業」——軍事學家不一定是良將,管理學博士不必然是傑出的管理者,政治學博士也未必是偉大的政治家——稅吏出身的趙奢卻成為一代名將;凡是牽涉到管理眾人之事切切相關乎「判斷力」與「用人的能力」——「判斷力」與「用人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陶朱公所言:「能識人」,「能識人」的最高境界亦可以一言以蔽之:「知人善任」——用白話文來說:任何人擺在相宜的位置就是人才,擺錯了位置就是蠢才。(本文作者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員)(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