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如如而動

嚴定暹
user

嚴定暹

2002-02-01

瀏覽數 17,900+

如如而動
 

本文出自 2002 / 2月號雜誌 第188期遠見雜誌

一、與敵人共舞

戰國時代齊國大將田忌與齊國諸公子賭賽馬。田忌家中的食客孫臏告訴田忌取勝之道,「就實力而論,將軍所養的馬與諸公子的馬實力相當,不過,馬可分為上、中、下三等,因此,將軍可以所屬的下等馬和對手的上等馬比賽,再以所屬的中等馬出賽對方的下等馬,再以所屬的上等馬出賽對方的中等馬。」田忌按照這個準則參賽,結果一負兩勝,獲得最後的勝利,贏得千金——孫臏「以下駟對上駟」的策略規劃乃「因敵變化而取勝之謂神」策略規劃之實證。

桌球國手陳靜於1996年奧運桌球比賽中以些微之差落敗之後,曾經感慨地說,「技術水平相同時,戰術的運用就很重要。」陳靜不愧為世界級的運動選手,她能從失敗中提煉出智慧。而兩千六百年前的《孫子兵法》早已揭示戰術規劃的秘笈——詳察敵我的長短、優劣,尋求制敵的著力點,並從而規劃自己的取勝之道,即:「因變化而取勝之謂神!」(虛實篇)

二、道法自然

《孫子兵法》有一段極優美雋永的文字描寫寰宇變動不居、萬物各有勝長的自然現象以詮釋「因敵變化而取勝」之理——「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虛實篇)——「五行」之說最早記載見諸五經之一的《尚書》,是中國文化中對自然界物質運作、轉化規律的觀察與認知,「五行」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應用廣泛,包括飲食、醫藥、養生乃至於命理。不過簡約而言,「五行」的理論基礎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循環相生、循環相剋的關係,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在這樣循環的生剋關係中,每一行都與其他四行產生生剋關係,以「金」為例,「土生金」「金生水」「金剋木」「火剋金」;「金」與「木、火、土、水」四行產生不同的生剋關係,而這樣的生剋關係只是常態,時、空環境以及數量之多寡都會影響這個常態而產生變化,譬如「數量」就常常能改變常態的生剋律——「金剋木、土剋水」,這是一般人耳目所及最理所當然的事,誰都知道用土築堤坊以擋水,用斧頭砍木材;只是,水盛至極,堤坊會崩坍;木材太多會使鋒利的斧頭變鈍,木材太硬,斧刃會捲起,甚至有缺口。

「水生木、木生火」也是盡人皆知的事,種樹、種菜、養花、植草、栽培稻麥五穀,哪一樣能少得了水,包括沙漠中的仙人掌也少不了水,但是,水太多了,任何吸水性的植物也會淹死;鑽木可以取火,但是大火焚林也是自然之事;所以,一旦數量超出常數,五行生剋的常態就會產生「反常」——「金剋木、土剋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五行生剋的常態,但是,「木硬金缺、水多土流、水盛木漂、火多木焚」也是自然之理——孫子總結複雜的「五行生剋」關係以一言以蔽之,即「五行無常勝」——「金剋木」雖是常態,但是金一定能剋木嗎?其他亦然。孫子藉著「五行生剋」的自然律闡發一種宏觀透視的人文智慧:天下事哪裡有註定是誰勝過誰呢?

因應瞬息萬變的大自然,隨著所處的環境調整生活方式,這是宇宙萬物求生存的本能,所以,有冬眠、驚蟄,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乃至於月圓月缺,潮起潮落,討海人也要調整其工作方式,這就是「道法自然」!

三、大將手中無棄材

因敵變化:不同的敵人,當然得有不同的應敵之道;同一個敵人,因為時間、地點的不同也應該有不同的應敵之道——諸葛亮就是極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對付同一個孟獲可以生擒七次;當然,不同的敵人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孫子兵法》始計篇所提示的應敵之道總共只有十二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僅僅只有十二項,卻歷經兩千多年的流光皆招式不老,長期有效,原因何在?那就是「因敵變化」——因敵人的需求不同而以不同的利誘之;因敵人心性不同,激怒、擾亂的方式也不能相同。

總而言之,因敵變化真是千變萬化。不過,雖然千變萬化倒也有一個要領:「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史記》淮陰侯列傳)天生萬物各有長短勝擅,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高頭大馬、手長腳長,是打籃球的料;身材不高,只要身手靈活,打乒乓球同樣可以領風騷。了然此理,臨敵之時,冷靜自持,在主、客觀環境的互動之中,尋找剋敵制勝的切入點,反敗為勝未必是難事。

善用兵者,天下無不可用之兵,下駟也可以用來消耗上駟的戰鬥力,死地可以用來求生——大將手中豈有無用之材!

四、了了分明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其丈夫阿爾伯特十分恩愛,感情和諧。維多利亞是一國之王,自有繁重的公務,而阿爾伯特對政治卻不感興趣,因此有時也難免鬧點彆扭。

女王處理完公事已是深夜。她回到寢宮,見臥房門緊閉,就敲起門來。

阿爾伯特在房內問,「誰呀?」

女王回答說,「是我,女王。」

門沒有開。

女王再敲門。

阿爾伯特又問,「誰呀?」

女王回答說,「維多利亞。」

門還是沒有開。

女王徘徊半晌,再敲門。

阿爾伯特仍舊問,「誰呀?」

女王回答說,「你的妻子。」

這時,門開了,丈夫用雙手把她拉了進去。

這則歐洲宮廷軼事的啟示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與「不戰而屈人之心」的不二法門都是:「因敵變化而取勝!」(本文作者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員)(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