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不斷對高校出手,透過各種手段,試圖主導校園內意識型態,美國引以為豪的大學學術自由備受威脅。10月初川普政府向9所美國頂尖大學提出的《高等教育卓越協定》(Compact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提案,便以提供聯邦資金為誘因,來換取校方同意實施「改革要求」,要求中就包括設置國際學生比例上限15%、建立對保守派友善的思想環境等等。川普政府提出該協定之後,美國各大學如何回應?哪些學校態度模糊、又有哪間學校悍然拒絕?想赴美就學的留學生,又會怎麼受到影響?
《高等教育卓越協定》的規範內容是什麼?
川普政府提出的《高等教育卓越協定》在10月1日正式提出,並由美國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Linda McMahon)、白宮特別項目高級顧問梅.梅爾曼(May Mailman),以及美國國內政策委員會主任文森特.海利(Vincent Haley)一同發給了九間大學,邀請這九所大學簽署這份協定。
這九所大學分別是: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麻省理工學院(MIT)、亞利桑那大學、賓州大學、南加州大學、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維吉尼亞大學以及范德堡大學,當中不乏常春藤院校和頂尖公立大學。在川普上任以來,連番用禁收國際學生、削減經費等手段,針對打壓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之後,此次《高等教育卓越協定》則是透過「優先獲得聯邦補助」的方式,對大學提出利誘。
《高等教育卓越協定》要求大學接受的規範,則有:禁止在招生與聘任中使用種族或性別因素、要求降低行政成本、學費凍漲五年、設置大學部國際學生比例上限15%、來自任何單一外國的學生比例不得超過學生總人數的5%、要求大學部招生必須使用標準化考試、確保校園建立對保守派更友善的思想環境、改革治理結構,要求改造或廢除「敵視」保守派觀點的系所、公開各學科畢業生薪資等。
美國名校的留學生比例有多少?
在諸多關於財務和大學內部結構的要求中,最引發關注的,是對國際學生人數的限制。美國的大學向來招收在全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尤其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隨著中國、印度等國家GDP持續成長,來自這些國家的家長們也愈來愈積極將孩子送到美國接受教育,因此美國各地學校、包括大學,其國際學生比例一直增加。而國際學生普遍支付比美國本地學生更高額的學費,也對不少大學,尤其是受聯邦教育經費縮減影響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形成招收誘因。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家高拉夫.卡納(Gaurav Khanna)對此評論指出,近年美國在經濟上一直討論對中貿易逆差,但這一點是體現在商品貿易上,「但如果考慮到服務貿易,比如高等教育服務,我們則擁有巨大的順差。」
除了學費之外,外國學生在美國的消費,包括住房、食品雜貨、書籍等等,也對美國經濟貢獻不小,根據非營利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NAFSA的估算,在2023─24學年,超過110萬名的國際學生在美國總花費430億美元,當中大部分是學費和住宿支出。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資料,以2023年大學生加上研究生的入學數據來看,美國招收國際學生比例最高的大學是伊利諾理工大學,比例達51%,卡內基美隆大學、東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國際學生比例也在四成以上。此次川普政府邀請簽署《高等教育卓越協定》的麻省理工學院、南加州大學、賓州大學等,國際學生比例也在三成左右。
各大學如何回應?
目前,川普政府要求受邀的各大學最晚在2025年10月20日之前提交書面意見,目標是在11月21日之前能與各大學簽署這份協定,或至少達成初步協議。
《高等教育卓越協定》的規範方向,將大幅改變美國大學在招生、財務和學術自由方面的運作模式。不過協定內的部分規定,其現況在美國其實已爭議許久,例如協定要求大學在招生、獎學金和教職員工招聘方面,禁止考慮「性別、種族、族裔、國籍、政治觀點、性取向、性別認同、宗教聯繫,或任何這些因素的替代指標」,關於這一點,2023年時美國最高法院就曾判決哈佛大學及北卡羅萊大納大學納入「平權措施」的招生計畫違憲,原因是學校著重將族裔背景作為檢驗標準,而非申請者個人能力、經歷等條件,反而涉及了種族歧視,白人和亞裔學生權益受損。
儘管協定內容有好有壞,然而以聯邦經費來干預校園政策的做法,仍引起反彈,如麻省理工學院就在10月10日致函麥克馬洪部長,明確拒絕參與該協定,成為第一所直接說「不」的大學,MIT校長薩莉.科恩布魯斯(Sally Kornbluth)表示,「從根本上說,這份文件的前提與我們的核心信念相悖,我們的信念是科學資助應該僅基於科學價值」。
白宮則對此回擊稱,「任何大學如果拒絕這個千載難逢的高等教育改革機遇,那它就不是在為學生和家長服務,而是在向激進的左翼官僚屈服」。
除了MIT之外,達特茅斯學院雖未明確拒絕,但校長西安.莉婭.貝洛克(Sian Leah Beilock)也表示,將「永遠捍衛我們堅定的獨立性」,並強調學校「絕不會犧牲學術自由和自主治理的能力」;川普自己的母校賓州大學則指出,校方不會尋求特殊途徑獲得聯邦經費,而是力求以卓越的學術和研究獲得支持。
截至目前,只有德州大學給與《高等教育卓越協定》積極的回應,該校董事會主席凱文.埃爾特夫(Kevin P. Eltife)表示,「我們期待與川普政府合作」。
在美留學生現況
川普除了對大學施壓,也直接針對國際學生,美國國務院表示,截至今年8月,已經吊銷超過6000名留學生的簽證,並聲稱當中大多數是因持證的學生出現違法行為,如攻擊、酒後駕駛、入室盜竊和「支持恐怖主義」,國務院並沒有具體說明何謂「支持恐怖主義」,但先前川普政府多次將大學校園中,參與支持巴勒斯坦抗爭的學生稱為「反猶太」,所謂恐怖主義可能由此定義;另外,川普政府還一度暫停國際學生的留美簽證預約申請,在重新開放之後,要求所有申請人公開社群媒體帳戶以供檢視有無對美國的「敵意」跡象。
從針對學校到針對個人,川普政府的種種舉措,使得在美留學生群體中瀰漫愁雲慘霧,《BBC》報導,如今美國從公立大學到常春藤院校,國際學生都處於緊張狀態,例如一名喬治城大學的學生因曾撰寫有關加薩戰爭的文章,擔憂自己可能遭到拘捕,因此出門時隨身攜帶一張列出憲法權利的卡片,以免被警察攔下。另有一位在德州就讀的國際學生表示,自己害怕外出,哪怕只是採買生活用品。《BBC》提到,受訪的留學生因擔心受到當局鎖定,都要求匿名。尚未畢業的學生,也擔心若因假期或是參加會議而離開美國,可能就無法再次入境。
多所美國的大學,例如哈佛大學,仍與川普政府進行訴訟戰當中,校方對於變化莫測的川普政府,只能且戰且走,照常對申請入學且符合資格的學生發出入學許可,並在需要時提供協助。但是對留學生來說,此時選擇赴美留學,面臨的是可能因政策因素而無法完成學業的風險,因而有更多猶豫。在此時刻,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學,則表達歡迎原本在美國或預計赴美的留學生就讀,也成為部分學生的替代選項,或是多方申請不同國家的學校,以求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