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普遍的教育,優異的數理成就
任何熟悉南韓教育制度的人,都會佩服他們中小學教育的成就(見表),他們中學生數理的成績在PISA全球四十五個國家的評鑑中名列第一、第二。相反地,全球競爭力最強的美國,他們中學生的數理成績尚未達到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平均值,遠落於日、韓之後。
南韓的大學生在學率也是全球的前三名,但是有趣的是,他們的人力素質在IMD(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評鑑中排名第三十二名,教育制度的效率在四十九個國家中排名第四十四名,大學教育的效率更排在第四十七名,工程師的素質則是第三十六名。為何南韓的中學生有如此優異的表現,大學教育也如此的普及,但是人力素質卻是如此的低落?這種低落的人力素質嚴重地影響了南韓的國家競爭力與經濟的成長。
II、南韓的教育制度到底出了什麼毛病?
國際機構對南韓教育與人力素質有如此低落的評價,主要是因為教育不等於人力資源開發,教育的普遍不等於高度的人力資本。南韓的教育制度有下列的缺點,以致普遍的教育未能有效地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開發他們的人力資源。這些缺點包括:
1.學校的課程與工作場所所使用的知識與技術有極大的落差。學非所用是南韓教育的一大問題,學員無法將教室所學的知識轉移成解決工作場所問題的能力,教育並沒有提升學員的人力資本,也沒有開發人力資源。
2.缺乏回流教育的機會。美國中學生的數理成就雖然不如南韓,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的比例亦不如南韓,但是他們25~64歲的在職員工有34%在各級學校中接受回流教育。相反地,南韓只有5.4%的在職員工有回學校接受回流教育的機會。換言之,南韓的員工在離開學校以後,便再也沒有繼續追求新知識、新技術的機會,他們的人力資本停留在離開學校時的水準。但是美國的員工有終身學習的機會,他們的人力資本在離開學校後,仍然可以不斷地回到學校追求新知識、新技術,補強其過去的不足,所以他們的人力資源可以不斷地開發,人力資本也可以不斷地提升。
3.學生缺乏自我學習的意願。南韓的學生數學與科學平均成績雖然極佳,但是他們的努力完全是為了應付升學,而不是本身喜歡數學與科學。比如PISA把閱讀能力分為五個層次,在最高5%的層次中,南韓只有5.7%的學生,英國、澳洲與紐西蘭卻有16%的學生。換言之,南韓學生的學習都是被動的,因此在離開學校後,他們不會主動地把所學應用在工作上,也不會主動地去追求更多、更新的知識,以解決他們工作上所遭遇的問題,更不用談改造生產程序或創造新產品。
4.太多的考試。南韓政府估計每年有十萬人參加政府的各項考試,但是只有24%的考試者會被錄取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其他各種專業考試錄取率亦很低,因此南韓的人民雖然花了很多的時間與很大的精神在學習,但是這些時間與精神都是花在追求與工作不相干的知識,是一種浪費,而不是在累積人力資本,開發人力資源。
5.與實務接觸的機會太少。南韓15~24歲年青人的勞動參與率只有31.4%,美國是65.9%,OECD國家的平均數是51.7%。換言之,太多南韓的年輕人都在家中準備升學,而沒有機會與真實的世界接觸,沒有機會嘗試將其所學應用在工作上,因此無法建立可用的人力資源。
III、南韓的教訓
我國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今年終於獲准正式加入WTO,成為會員。我國的經濟將走入一個全面開放的階段,在理論上經濟的開放對我國的經濟成長有助,但是各國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如果一國沒有把他們人力資源予以開發,則經濟的開放會為他們帶來經濟重創,使其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在1990年代,泰國政府因為聽從世界銀行官員的建議,努力開放他們的經濟(特別是金融部門),但是他們卻沒有在經濟開放的同時加快人力資源開發,以致1997年金融風暴來臨時,因為沒有優良的人力資源,使外商及時提升他們的產品,於是外商紛紛撤資,造成他們經濟的重創。
在我國加入WTO時,我們得切記泰國的教訓,務必要開發我國的人力資源。南韓教育制度的失敗也給我國一個極佳的警告,所有南韓的教育問題我們都有,只是在程度上沒有南韓那麼嚴重,我們應儘速校正現有教育制度的缺失,使我們的教育制度能有效地開發我國人力資源,使我國能充分享受參加WTO後經濟公開化的利益。(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暨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