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經濟經過三十年高度成長,勁道似乎不再,檢討起來,過去的成長植基於沒有強勁對手。過去三十年,世界上國民教育程度高,勞工素質高,政府效率不算差,政治穩定的經濟體事實上只有台灣和南韓,大陸、南美、印度、印尼、東南亞,均不是台灣的對手。亞洲四小龍只有六千多萬人口,面對的是北美、西歐、日本已開發國家總和六億人口的市場。工資低,產品品質又不差,市場又大,當然靠外銷快速成長,蓬勃的出口帶動內需產業的成長,造就了經濟奇蹟。再加上全球資訊業的倍數成長,台灣的廠商經歷了動輒每年50%的成長,幾乎做什麼就賺什麼。
在高度成長的環境下,企業經營管理不良並不會造成企業倒閉,了不起少賺一點;策略上,最快的成長策略是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不必經營品牌及通路,也不必大量投入研發;人事管理上只要找到可用的人,不必擔心淘汰不稱職員工;財務管理上,只要能成長,倒閉的風險極低,可以大量使用財務槓桿,以短支長,造成脆弱的財務結構;管理功能上唯一有世界水準的是「製造」,其他的管理功能幾乎付之闕如,這些作法在高成長的環境下是可以忍受的。
但是好景不再,中國大陸的崛起,沿海的三億人口素質不差,輕易的取代了台灣製造的功能。全球資訊產業又趨飽和,台灣頓失成長動力,經濟開始衰退,面對新的變局,企業經營策略必須改弦易張。
今後,經營的重點在於管理能力的提升。首先,策略上要界定核心能耐,追尋以能耐為主的成長策略,而不是以機會為主的成長策略。以能耐創造機會而不是以機會培養能耐,一定要在某些加值活動上建立業界典範,在企業整體的管理上一定要有制度,企業的主持人要費心經營公司的文化,而不是政商關係,從文化建立制度,再從制度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
其次,研發能力一定會成為未來競爭的利器,公司要培養本身的研發團隊,不要以挖角為樂,尤其在成長趨緩,股票的誘因強度下降,公司要建立制度才能留下優秀的研發人才。財務上要保守因應,減少負債比率,長期投資來自長期資金。人事上,要考慮淘汰人員,員工有流動率才是正常。
日本十年前也是從七○、八○年代的高成長衰落,但企業調整速度太慢,終身雇用制,高度相互持股,負債過高的財務結構,無效率的內銷產業,均不適合低成長的環境。台灣企業目前也碰到空前的挑戰,再不積極調適管理水準,有可能步入日本後塵。(本文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