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鉅挑戰可以為你的人生帶來許多啟示,甚至讓你了解自己比想像的更加堅強。不過,面臨選擇時,我們還是很容易想要規避感覺困難的事物。以下有哪幾項像是在描述你?(本文摘自《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一書,以下為摘文。)
為什麼我們會逃避挑戰
有一週,雪倫和我正在討論她迴避自我挑戰的原因,她對我訴說一段故事,解釋了她認定自己不該嘗試新事物的想法源自何處。她在校時期的成績一直保持在中上水準。高中時,輔導老師邀她參加資優學程。只有少數幾位學生入選,雪倫很高興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不過,學程的內容比預期困難很多,課業也相當繁重。她的成績一落千丈,而且她愈努力想跟上進度,似乎就落後得愈多。一個學期後,被當了好幾科的她又被安排回到普通學程班級。
被「貶」回普通學程的感覺糟透了。雪倫很氣自己浪費那麼多時間與精力,也怨恨輔導老師當初邀她加入資優學程,因為她的在校平均成績明顯下跌,成績單也很難看。簡直就是一場無妄之災。
雪倫在那次經驗中學會了教訓:凡事安全保守為上。她得出結論,挑戰自我並沒有換來什麼成就,而且徒增不必要的壓力,最終只會傷害到自己。
你對雪倫的經歷或許可以感同身受。你可能認定過著不充分發揮潛能的生活比較自在,或覺得凡事謹慎才是維護自尊的最佳方法。如果你不曾失敗、犯錯、遭到拒絕,或體會何謂不堪負荷,可能覺得自己能夠更有自信。不過,總是躲在舒適圈內的人是不會有自信的。
男女應對風險的方式不同
有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享受挑戰,生物結構可能是部分因素。有些人的基因使他們喜歡承擔極大風險,有些人則天生就容易自尋煩惱。
你的成長經歷也會有影響,因為童年是你初次了解到何謂挑戰的時期。有大好機會出現時,爸媽會鼓勵你去爭取嗎?還是會暗示你根本不該白費力氣或可能會失敗?
身為女性的這個事實,也可能影響你面對阻礙和契機的態度。各項研究一致指出,男女對風險的認知並不相同。
遇到新的機會時,女性通常會猶豫不決,而男性則傾向立刻嘗試。《信心密碼》(The Confidence Code: The Science and Art of Self-Assurance—What Women Should Know)作者凱蒂.凱(Katty Kay)和克萊爾.史普曼(Claire Shipman)表示,信心是核心問題。她們論述:「信心低落,自然就會退縮不前。女性在沒有把握而有所遲疑時,會選擇勸退自己。」
凱和史普曼在書中引用了一項驚人的研究,描述女性面對艱鉅挑戰時,有多高機率會選擇逃避。這項研究是由心理學者查卡里.艾斯提茲(Zachary Estes)所進行。他為500位學生安排一系列測驗,要他們在電腦上重新排列立體影像。
關於空間的題目,女性分數遠低於男性。但是艾斯提茲更進一步檢視後便立刻發現,女性表現不理想是因為她們並沒有試著多答幾道題目。
他又重新規畫了一次實驗,不同前次的是,他要求所有學生試著答完全部題目。結果,這次男女的成績相差無幾。
艾斯提茲還安排了另一項實驗,要求學生要回答測驗中的每一道題目。這次男女的成績表現相當,答對題數都是八成。接著,他又為學生安排另一次測驗,並在每道題之後詢問他們有多少把握答對。女性答對率降至七成五,而男性的答對率則飆升至百分之九十三。
很不可思議吧?女性自省個人表現時,比較可能出現削弱信心的自我懷疑,並低估自己以至於實際表現變差。此外,男性評估過自信程度之後,表現會更好。
自我懷疑可能是女性規避挑戰的其中一個因素。想太多和執著完美也會有所影響。女性比較容易鑽牛角尖,因而猶豫不前。
當然,男性比較願意冒險,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對男性來說比較不需要承擔風險,特別是白人男性。女性則相對容易淪為伴侶暴力、性侵、性騷擾的受害者,有較高機率過著貧困生活,甚至相對很少獲得加薪。女性面臨的風險和問題太多了,或許因此養成迴避艱鉅挑戰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