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系主任 王震宇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什麼樣人格特質的人適合念法政學群?
王震宇答(以下簡稱答):一般印象中,總認為法律系學生需要背很多法條,記憶能力要好,並具有條理,但更重要的特質是關懷社會,用同理心與理性去看待社會問題。
法律工作不能訴諸感性,需要有嚴謹的邏輯與思考,所以培養冷靜思考的習慣也非常重要的。此外,面對日後法律系沉重的課業壓力,需找到自己排解壓力的管道。
問:畢業後出路與待遇為何?
答:除了大眾熟知的律師、檢察官、法官等,法律人才在金融業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中「法遵」是許多畢業生從事的熱門行業,主要是幫助銀行或證券商業交易能夠遵守法律的規定。
另外,高科技產業也很需要法律人才處理專利、商標、營業祕密保護等事務。在文化發展上面,有許多戲劇如《我們與惡的距離》《噬罪者》等,開始探討法律、社會等層面的問題,法律人才也可嘗試與文化界合作。
薪資待遇部分,根據職業不同有很大的落差。如法官、檢察官,薪水約有5萬、6萬以上。在事務所工作的受薪律師,薪水約3萬多。而金融業的法務人員,剛進去與一般人員的起薪差不多。
強化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
問:法律系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答:包括邏輯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法律相關案件,能進到法院進行攻防,大約僅有20%,大部分的案子仍是透過談判、調解與和解,而法律人在其中必須分析利弊得失和優缺,幫助當事人了解狀況與自身權利。在法律系中學會冷靜思考、溝通是很重要的。
此外,法律人也需學習承受孤獨,好比說法官在判案時,當律師與檢察官各自陳述都有道理時,法官必須分辨是非,在沒有人幫助下獨自做決定,這個決定有時甚至會影響當事人的一生,不可不慎。
問:數位化和AI時代的到來,AI會取代法律相關工作嗎?
答:目前AI取代法律相關工作是不太可能的。律師、法官處理的還是與人相關的事物,需要去理解當事人的情感、情緒等,並觀察當事人與嫌疑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這些情感層面的東西機器人可能無法做到。但AI能分析過往案件,協助法官、律師等判斷、參考。雖然AI沒辦法完全取代法律工作,但它會是一個很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