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歲,台灣大學中文所畢業的謝琬婷,靠著自學,從腳本到寫程式,研發戀愛遊戲《東周列萌志》,成功募資百萬,創下25萬人次下載的紀錄,更成為文學應用在創業的典範。
文化創意產業在台已推動十餘年,「文創」兩字大家琅琅上口。但文化商品化,就是文學的應許之地嗎?就讀文學院的學生,心中一定得想著「應用」嗎?
「文學的存在,是為了尋求自我心靈提升,是一種高貴而孤獨的志業,」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朱孟庭認為,文學教的是人性探索,不是職業訓練,想進入就讀者,要先有這樣的理解。
除了學習課內知識,文學院學生還需大量閱讀各種作品,廣納不同支脈文化裡的養分,讓自己的文字能力與思考深度不斷精進。文字能力的養成,才是文學院學生獨有的核心能力。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鄭光明認為,學生要有「耐心的個性與良好的邏輯,來面對文字,以及細緻地構想事件發生的過程,才適合讀哲學。」
實習體驗 拉近理論與實務距離
國內不少文學院還是願意堅守傳統,磨練學生硬底子的功夫,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也許說不上「有用」,學習的過程甚至十分孤寂,卻能帶給以文學為志業的師生精神上的富足。
退一步來說,文史能力也未必是職涯的絆腳石。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傅揚直言,歷史系不像許多就業導向的學科,一畢業就有大致去處;但換個角度想,就業導向太清楚的科系畢業生,人生軌跡也少了探索與發現的可能收穫。
大學是不是職業訓練所的討論,從來沒有停過;即使文史哲科系,也不可能完全不問世事。
政治大學參加教育部開辦人文領域跨界應用計畫,成立「轉注藝遊」辦公室,協助同學應用所學,三年來積極嘗試讓文學院學生走出校園的舒適圈。
過去,實習機會多半屬於商管、傳播科系學生,如今博覽書籍的文學院學生,也能走進故宮博物院,學習數位典藏的執行,或者到朱銘美術館學策展,與影評家聞天祥一起辦影展,提早體驗拉近理論和實務的距離。
台北大學中文系的致用學程,推出數位出版、經典保存課程,為面臨數位化挑戰的文學領域,注入活水。
鄭光明表示,哲學系的邏輯課,要求嚴謹的思考能力,學生跨域學習電腦程式應該很能得心應手。學生可善用招牌的耐磨個性,投入活動策劃,以及出版、傳播、行銷等文字工作。
關注數據背後觀點 AI反成助力
鄭光明認為,AI的進展,對於文學院學生也許反而是助益,因為文學院學生通常不滿足於標準化的流程;AI時代,應關注的不是大數據帶來的結論,而是數據背後的觀點,例如怎麼看待小眾、感性面與錯誤,這些非理性的元素,才是文科生在職場上的獨有魅力。
文史哲領域老師有志一同鼓勵學生到外系修課、雙主修或輔系,以培養未來各種職業可能會用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