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與巴爾札克相約在故居

林蕙瑤
user

林蕙瑤

2001-09-01

瀏覽數 17,700+

與巴爾札克相約在故居
 

本文出自 2001 / 9月號雜誌 第183期遠見雜誌

巴黎過去十年來被視為是最中產階級化的三大居住區:奧特異(Auteuil)、帕西(Passy)及諾巴(Neuilly),其中之一的帕西區,當今已是巴黎人及外國人都喜愛的購物區。其位於巴黎市第十六區,距離鐵塔走路只需五到十分鐘,距離凱旋門亦只有二十分鐘路程。

在1860年前仍屬於巴黎市郊的獨立村莊時,法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說家巴爾札克(Balzac)因欠下巨債,被債主追討得幾乎走投無路,不得已的情況下,於1840年8月起化名隱居在帕西村,租在十八世紀末所建的一棟三層樓房中的第一層,並包括了花園。

就在這花園,巴黎巴爾札克故居博物館館長伊夫‧卡涅(Mr. Yves Gagneux)述說了巴爾札克在此隱居七年的寫作與愛情生活,並讚賞巴爾札克隱居期間所完成的許多名作,其中以「人間戲劇」(LA COME′DIE HUMAINE)為代表。

「人間戲劇」是由九十多部小說所組成,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系列小說,這九十多部作品構成一幅完整的、全景式的社會風俗畫。

巴爾札克生於1799年,逝於1850年。在他短促的一生中,經歷了拿破崙帝國、路易十八封建王朝和第二共和國。而他冠以「人間戲劇」總標題的龐大史詩,則全景式地反映了法國這段劇烈動盪的社會變革時期。這本大規模的系列小說,亦被稱為「以藝術形式撰寫」的百科全書。

巴爾札克的故居有五個房間,對他在寫作而言是綽綽有餘。當時他聘用一位女管家布妮歐夫人(Madame Breugniot)負責照應生活起居,以便於專心寫作。也為了避免債主找上門或被朋友干擾,巴爾札克在與非常接近的親友間有門鈴暗號,並以化名布格諾先生(M. de Breugnol)來進出及簽收信件。

獨鍾貴夫人 躍身上流圈

這個巴爾札克暫居了七年的住所,雖位於村莊,但有鄉下的樸實、寧靜及近距凱旋門、香榭大道的方便。

巴爾札克專注於寫作期間,花園裡也種了許多花草樹木,其中以淡紫的丁香為主,並且還定期地在情書中夾寄給他心愛的女人漢斯卡夫人(Madame Eve Hanska)。

巴爾札克一生喜愛女人,尤其從年輕時就喜歡那種成熟、穩重,而且年紀比他大很多的女人。

生命中第一個影響他的,是一位曾生了九個小孩並已是五十四歲的貴族夫人——Madame Laure De Berny。巴爾札克曾對好友說,「她不僅是個有魅力的女人,同時又像個大姊,不時又有母親似的溫柔及關懷,甚至都不止這些……,這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美妙經驗。」

在這之後,他又與其他幾位比他年長的貴族夫人藕斷絲連。這些不間斷的感情也陸續轉化為友情,而貴族夫人們也都毫不遲疑地帶他進入她們的文藝生活圈,或是巴黎的上流社交圈。

巴爾札克不但因此和幾位當代著名文學家、藝術家成為好友,如左拉(Emile Zola)、雨果(Victor Hugo)、杜馬(Alexandre Dumas)及羅丹(Rodin),並同時在上流社會間為他的作品打出了知名度,他的創作因此而更受鼓勵、欣賞及重視。

巴爾札克自年輕時,就生活在許多不同情婦的愛情生活裡,創作輝煌。但在生活的後期,他幾乎只對其中一位情婦情有獨鍾。

相戀十八年 結理五個月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1832年的春天,巴爾札克突然收到來自波蘭的一位貴族夫人——漢斯卡夫人的愛慕信件。自此他們曾約在瑞士的日內瓦市、妮查塔湖、俄國的聖彼得等地,繼而幾次在巴黎幽會,相互愛慕並心惜對方。1841年,漢斯卡夫人的先生過世後,巴爾札克與漢斯卡夫人仍是兩地相戀,一直至1850年3月,兩人才終於結為連理。

可惜恩愛的夫妻生活只持續短暫的五個月。巴爾札克於1850年8月去世,留下漢斯卡夫人,以及在這十八年間,巴爾札克單方面寫給漢斯卡夫人的四百多封情書。據說,巴爾札克的女管家因為日夜照顧巴爾札克的起居生活,日久生情,忌妒巴爾札克與漢斯卡夫人間的相互愛慕,將漢斯卡夫人十八年內寫給巴爾札克的情書全部燒毀。

而從這僅剩的四百多封情書中,不但可讓現代人體會到巴爾札克在這十八年間對愛的感受及表達,他的日常生活和情緒的記載、創作生涯的轉變,以及一位十九世紀大文豪的歷史見證,這都不是巴爾札克自己一生的大作「人間戲劇」所能取代的。

今天在這故居博物館裡,仍掛有漢斯卡夫人、她的前夫,以及她與前夫所生的女兒的肖像。

巴爾札克在帕西隱居的七年中,他如工作狂般地日夜寫作。七年來如一日,在每天的午夜醒來,趁著寧靜的夜裡專注工作至早上八點。吃了早餐後,又馬不停蹄地工作到下午五點,用過簡單的晚餐後,再睡到午夜醒來,開始另一個工作夜。在他寫給漢斯卡夫人的信中曾提及,「我每天工作十六至十八小時仍是不夠用。……就靠我香濃的咖啡來支持……。」這也是為何巴爾札克的外表看來比他本人實際年齡衰老許多的原因。他又說,「我的書桌,就是我作品的見證。它已被我右手腕因寫作的摩擦擦掉一大半……。」巴爾札克的咖啡壺及這個書桌也都陳列在故居博物館裡。

雕塑十九世紀的浪漫

巴爾札克故居博物館館長伊夫‧卡涅先生自1998年接下館長一職後,不但大幅整理出巴爾札克當年的手稿創作,以及後來加印的一系列著作,還對外開放給擁有一萬冊以上書籍的圖書館,並加強博物館對外的資訊及公關。

在1999年,他還為這位法國現實主義大師兼世界文壇巨匠,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作家協會、中法比較文學會等,在北京合辦巴爾札克誕辰兩百周年紀念會(1799-1999)。

巴爾札克在帕西隱居至1847年。之後又搬到了巴黎第八區Rue Fortunee,即是今日的Rue Balzac。

就在生命的倒數三年其間,他生病、沮喪,雖然也想有其他創作表現,卻未能如意。

在巴爾札克生前,他的雕刻家好友大衛‧安久(David d ,Angers)在巴爾札克很勉強的同意下,為他雕塑了一個上半身的大理石像,目前安置在巴爾札克故居博物館的書房裡。

巴爾札克過世後,他的文藝界好友們為了紀念他,也都想替他再做一個肖像留念,而這個計畫一拖居然就拖了四十年。結果在1890年,先是請好友Chapu負責此計畫,不幸Chapu在隔年就過世了。繼而好友們再推請雕塑家羅丹(Rodin)親自雕塑。

在羅丹花了七年的時間雕刻出巴爾札克的銅像時,所有的朋友們一致抗議,他們認為羅丹的作品沒有將他們所認識的巴爾札克之精神表達出來。於是這個銅像在隔了幾年後,才勉強被陳列在今天巴黎第七區及十四區交接處Vavin大道的十字路口。

而另一個雕塑家保羅‧杜保(Paul Dubois)終於在1902年雕塑出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全身石像。今天經過巴黎第八區Rue De Balzac及Avenue De Friedland交叉口處,就可以看到巴爾札克坐著的全身雕塑像。

想來花都巴黎逛一逛嗎?除了鐵塔、羅浮宮、凱旋門,以及坐遊船遊塞納河等熱門景點外,若要採購,可別忘了帕西區應有盡有的各式Boutique。再轉個小彎,踏入十九世紀歐洲大文豪的故居,給自己一個探訪歐洲文人生活世界的機會。順便再抽個空,去欣賞比較一下,在巴黎三個不同地點的巴爾札克雕像千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