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假新聞的目的是為了誤導大眾,帶來政治、經濟或心理得到成就感和利益的新聞或宣傳。現在也出現運用AI的「深偽」(deepfake)偽造技術,透過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幫影片中的演員「換臉」,製造不實資訊的影片。而我們,要如何預防愈來愈難分辨的假新聞?(本文摘自《後真相:真相已無關緊要,我們要如何分辨真假》一書,以下為摘文。)
我們經常看到評比各家媒體立場是否偏差的列表,顯示哪些的消息較為可靠。但你知道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嗎?保守派脫口秀主持人亞歷克斯.瓊斯(Alex Jones)在資訊戰網站上對此做出反擊,他大肆批評那些廣為人知的版本,然後發布一份他自製的圖表。
他認為史諾普斯(Snopes)、政治事實(PolitiFact)、事實查核(FactCheck)和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這些網站標榜讓人進行「事實查核」,但也有些網站主張他們自有其立場。確實,現在甚至傳出有左派版本的假新聞。
對此,我們能做什麼呢?首先,請記住這其實是在服務特定人士的利益,他們企圖讓媒體屈服於假平衡的想法。但是當我們忿忿不平地引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那句「你們兩家都遭到詛咒」的名言時,其實已經開始在對抗,反擊那些希望我們相信沒有所謂真理/真相的人。牢記這一原則,下面列出一些我們可以採取的具體步驟。
首先,請明白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然後再去看看有心人士是如何利用這一點。現在臉書和谷歌一共拿下全美85%的線上廣告收入。他們是龐然巨獸。就此看來,有人認為應該由他們出面遏止假新聞。自從2016年美國大選以來,臉書和谷歌都公布打擊假新聞的嚴厲措施。就在選後不久,谷歌表示將禁止散布假新聞的網站使用其線上廣告服務。這直搗所有巴爾幹半島和其他假新聞製造廠的核心,他們過去靠著點擊次數就從谷歌廣告獲利。但還有一個問題:要如何確保網民可以辨別所有宣傳假新聞的網站,以及如何因應這類網站的反擊?臉書宣布,他們不再讓含有誤導或非法內容的網站刊登廣告。然而,這裡存在另一個問題,因為正如同一位電腦科學專家表示:「在臉書,從來沒有真的看過假新聞網站資助的貼文。」臉書上大部分的假新聞都是臉友轉發分享的,目前還不清楚臉書是否能夠(或想要)對此採取任何行動。他們之前曾經以訓練過的編輯而不是演算法來審查熱門新聞,結果遭到網友撻伐,痛批臉書「介入」,在遭到保守人士的抱怨後,他們便取消這項做法。其他人則建議,科技公司巨頭應該想辦法建立一套評等和警示系統來消除假新聞,就像臉書目前對過於裸露的影像和恐怖份子斬首網站的監管一樣,或是仿效谷歌對兒童色情內容的查核。但要採取「過濾」假新聞與其他令人反感的內容的措施,勢必會引來批判,指稱這些審查人員在判斷偏差內容時也帶有自身的偏見。
還會有更好的方法嗎?事實查核網站史諾普斯的執行編輯布魯克.賓考斯基(Brooke Binkowski)認為:「解決方式不在於挑出假新聞,而是用大量真實的新聞與之抗衡。這樣大家會持續尋找資訊,最後將找到那些經過查核、內容詳盡,並且提供前後脈絡的深入資訊。」雖然這聽起來很合理,但肯定無法修復那些死硬派人士的心靈,他們只會尋找證實他們既有信念的報導。不過這做法的好處確實有先例可循。畢竟,假新聞一開始就是因為「氾濫成災」才變得嚴重起來。也許解決方案是支持調查取向的新聞機構執行其任務,提供來源可靠、經過查核,而且基於證據的報導。也許我們就是應該要花錢訂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而不是每個月隨便讀十篇免費的報導。之前提到,其實已經有人開始這麼做了,因為這些報紙的訂閱量開始上升,《華盛頓郵報》剛剛雇用一大批新記者。
其次,也可以期待民眾本身的批判思考能力來改變這一局勢,這項任務得指望各大專院校善盡其教育職責。或是可參考丹尼爾.萊維汀(Daniel J. Levitin)那本精彩的書:《謊言武器:在後真相時代如何進行批判思考》(Weaponized Lies: How to Think Critically in the Post-Truth Era);這本書的書名原是《謊言現場指南》,在後真相熱潮出現後更名。在書中可以學到統計、邏輯和良好推論的技術,這些都是進行良好推理非常重要的思考工具。
那些還不到上大學年齡的「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呢?他們將會在充滿假新聞和欺騙的世界中長大,一定得學會如何在世界中導航。在我讀到的相關報導中,有一篇相當鼓舞人心,當中提到加州厄文市的五年級老師史考特.貝德利(Scott Bedley)教導學生如何辨別假新聞,他提供他們一系列需要注意的事項,然後用一些例子測試他們:
我先教學生認識「假新聞」,告訴他們這些新聞的呈現方式就跟一般正確的新聞一樣,但其內容既不可靠,也缺乏可信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之前廣為流傳的一篇文章,當中提到梵蒂岡的教皇比較認可某一位美國總統候選人。我決定設計一個遊戲來教學生分辨新聞的真假……我的學生全都很愛這個遊戲。有些人還不想結束,除非我給他們另一篇我準備好的文章,再來玩一局。
他有教學生什麼技巧嗎?實際上並沒有。如果五年級的學生可以做到,那麼我們其餘的人有什麼藉口呢?
(一) 尋找版權。(二) 以多個新聞來源來驗證。(三) 評估報導這則新聞的媒體的信譽(例如,他們成立多久了)。(四) 尋找發布日期。(五) 評估作者對該主題的專長。(六) 自問:這符合我先前所知嗎?(七) 自問:這看起來符合現實嗎?
貝德利這套系統的唯一問題是,現在他這批五年級學生會不斷對他進行事實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