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走過失敗

黃孝如
user

黃孝如

1988-01-01

瀏覽數 11,950+

走過失敗
 

本文出自 1988 / 1月號雜誌 第019期遠見雜誌

「走過失敗」一書背後隱藏了兩個真實的失敗故事,作者凱柔和琳達在序言裡敘述她們的親身經歷:

凱柔和一位合夥人成功地經營一家調查公司,客戶包括美國五百大企業和政府機構。身為一個成功的女企業家,凱柔一直衝勁十足,充滿自信。

有一天,凱柔的合夥人瓊走進她的辦公室嚷著胸痛,凱柔立刻通知瓊的丈夫,並送瓊到醫院--這正是她一貫的做事方法;控制情況、保持冷靜、當機立斷。正當她慶幸自己的辦事效率可能救了朋友一命時,瓊因心臟病發作,病逝醫院。凱柔的世界開始瓦解:

「瓊的死動搖了我對人生的種種假設。我一直以為人生只要理性地計畫,一切就會如預期發展,瓊的死卻是一張意外的命運之牌……。」

失去了合夥人,凱柔發現自己竟然獨力難撐大局--生平第一次,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最後,她賣掉了公司,雖然別人因為她賣了一筆好價錢而慶賀她的成功,在她自己眼中,她即是一個失敗者。此後一段時間,她孤獨地在失敗的痛苦中摸索。

在凱柔經營調查公司時,琳達則是一家影片公司的資深副總經理,雖然她不是股東,當初卻與老闆共同創立該公司,二十年來一直負責重要業務。令她難以置信的是,突然之間,她被老闆開除了:

「雖然事前並不是沒有朕兆,但內心深處我即認為他不可能開除我,我們共同合作了二十年,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公司……。」

羞愧、害怕又孤獨的琳達向好友凱柔求助。在一次午餐約會中,兩個失敗的人面對傾談,才恍然發現自己並不是唯一經歷那些內心痛苦的人。她們並不孤獨。

失敗像社會禁忌

的確,失敗並不是罕見的例子,像凱柔和琳達這樣擁有失敗經驗的人比比皆是,是社會中一支「看不見的隊伍」。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統計數字上看出現代人的失敗中獎率。在急遽變化的社會中,一個人從二十歲進入一家公司,直到六十五歲才退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以美國為例,現在每個人一生平均要換十個工作,每個工作只維持三.六年,職業性質也有三次大幅變化。從某個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在走向失敗。

另一方面,任何冒險都隱含了失敗的可能性。只要我們敢於嘗試;換一個工作、創造新作品、投考學校、談戀愛……,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也等於在冒著失敗的危險。避免失敗的唯一途徑是永遠放棄奮鬥,在原地不動。但是如果「人」的意義是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就不能不在嘗試自我突破時,面對失敗的可能性。

雖然失敗是人類最普遍的經驗之一,但在這個崇尚成功的時代,連離婚、癌症、色情、墮胎、同性戀、亂倫等問題都已可以公開談論,失敗卻像一件見不得人的社會禁忌。書本向來只談成功,不談失敗。但是我們之中許多人曾遭遇失敗,需要明白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那些目前雖然成功、卻時時恐懼失敗臨頭的人,需要認清失敗是什麼,以及不是什麼。

得到人生的智慧

值得慶幸的是,失敗並不那麼可怕。許多人發現,一次慘痛的失敗經驗成為他們人生的重要分水嶺,他們重新調整人生、選擇方向。失敗雖然使他們有所失,也使他們有所得 得到人生的智慧。

當然,剛遭遇失敗的打擊時,無論別人怎麼告訴你,從長期而論,失敗將使你更加堅強,你還是會痛苦萬分。「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太令人震驚、難以置信了!」通常,失敗的心路歷程就這樣開始。

許多人回憶驀受打擊的那段時間,總覺得一片混亂。事實上失敗的心理反應過程有一定的階段,通常可分為:震驚、害怕、憤怒、羞愧、失望。通過這些階段所費的時日因人而異,差距極大。但是就像許多疾病一樣,這些症狀總會過去。真正的危險是沈溺在其中某一階段,停滯不前。

所有這些否定的情緒都有正面的作用,它們是從創傷通往痊癒的橋樑。愈快通過這些階段,我們愈能及早開始重建自己,邁向未來。

一旦揮別過去,掃盡陰霾,我們就站在人生的新起點上。

此時的人生景象,猶如你從一間充滿了家具、衣物、紀念品的老房子走出,就在不注意時,房門在身後秤然關上。你奔回去想打開門,可是沒有用,門已經鎖上了。你急得團團轉,回頭所見卻是一間空空蕩蕩的房子。你該怎麼辦?在震驚、害怕、憤怒、怨糕、羞愧、失望的心理階段,你根本無法面對這間空無一物的房子。你背對著它,寧願凝視著原來那間上了鎖的房門,思念那些舊有的家具,緬懷喚不回來的過去。

但是,一切都過去了,我們必須轉過身來,面對這間空無一物、等待充實的新居。跨出過去,邁向未來的預備動作就是「重建自我」。

重建自我包括四個步驟:(一)檢討過去的錯誤,避免重蹈覆轍。(二)重新詮釋自己的失敗故事。(三)重新界定自己的社會身份。(四)擴大自己前途的選擇範圍。

檢討失敗的原因

避免重蹈覆轍最重要的是找出失敗的原因。大部份人失敗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下列九點:

(一)人際關係不好。這是事業失敗的致命傷。做好人際關係的社交能力包括對他人的反應敏感、善聽弦外之音、善於批評別人和接受批評、情緒穩定等。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二)工作環境不合適。也許我們並沒有遭遇真正的失敗,問題只是出在環境與我們不合,包括個性及風格不合、價值觀不同,或與共事者不合等。

(三)沒有全心投入事業。

(四)意外的壞運氣。

(五)自毀的行為。例如不斷與上司吵架、離職,從不能反省改進。

(六)追求的目標太分散。

(七)受到性別、年齡、種族的差別待遇。

(八)授權過度或不足的不當管理。

(九)猶豫不決,當行而不行。

儘管遭遇失敗之初,我們可能把原因歸咎於他人或環境,但如果我們夠誠實,終究會發現自己該負起那一份責任。面對真相也許非常痛苦,但我們若不能正視過去,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我們對未來的假設也可能是錯誤的。

往者已矣,為什麼我們還要費心去重新詮釋我們的故事?

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情並沒有「客觀」的真相。我們的失敗故事就像透過一個敘述者的詮釋,而我們既是那個敘述者,也是觀眾。

作為一個敘述者,如果我們總是用否定的態度向自己述說故事,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定覺得傷感沮喪。如果我們敘述故事時對否定的情節輕描淡寫,而強調卓越的表現等正面的部份,身為觀眾的我們必定感到激奮。故事情節沒有改變,詮釋卻改變了。用肯定的態度重新詮釋我們的失敗,可以激勵我們繼續開創人生的力量,是很實用的方法。

由於每個人的感受總是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尤其童年經驗經常在我們身上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所以在我們詮釋自己的故事時,往往必須重拾兒時的記憶,瞭解童年在我們人生中扮演的角色。然後我們可以自問:我們對自己故事的詮釋正確嗎?還是受到過去經驗的干擾?

重貼身份標籤

在遭遇重大的失敗,如失去工作、公司倒閉之後,別人一句簡單的問話:「你在那裡高就?」感覺上就像一句質問。在這個以職業顯示一個人身份的社會中,失去工作是一件極尷尬的事,使人感覺赤裸裸的,沒有身份,沒有地位。更嚴重的是,一旦我們無法回答「我是一個律師」、「我是一個學生」時,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介紹自己,或應該表現得像什麼樣子。

身份不僅告訴別人我是誰,甚至微妙地支配了我們的行為模式。重新界定自己的身份就是檢討過去的身份是否需要調整、改變。

在這個事業的轉捩點上,許多人認為除了繼續原有的行業外,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我只懂得這一行,」他們說。事實上,「一種職業等於三種才能」,我們可以發揮其他所長;嘗試把嗜好變成職業;抓住這個創業的良機;學習一些新事物等。甚至我們還可以反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試試這個或那個?

當我們釐清一切內在問題,作了自我重建之後,就是集中目標、再度出發的時候了。

釣魚人與企業家

「一個坐在河堤邊的釣魚人,懶洋洋地把魚竿甩入水裡。在漫漫長日中,他偶而拉上一條銀色的鮭魚。幾罐啤酒、一個三明治,真是一個悠哉的日子。正當他拉上一條魚時,一個西裝筆挺的企業家從旁邊經過,「你知不知道,」他對釣魚人說:「如果你多用幾根釣竿,就可以釣許多魚了。」

「我釣那麼多做什麼?」釣魚人問。

「如果你多釣許多魚,可以多賣許多錢,」企業家回答:「然後你可以買一艘魚船,再開一家魚店把魚賣到全鎮,然後再開第二家、第三家,有許多人為你工作,」陽光在河面閃爍,企業家繼續編織他的成功夢,「然後你就非常富有了。」他勝利地下了結論。

釣魚人輟了一口啤酒,不以為然地說:「然後又怎麼樣呢?」他問企業家。

「然後你就非常成功,可以隨時到任何地方去做你喜歡的事情。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下來,享受釣魚的樂趣。」

釣魚人看了他一眼,笑著說:「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啊!」

走過失敗的漫長心路歷程,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我們的價值觀可能已與過去不同,對人生和成功也有了不同的看法。這個釣魚人明白,讓我們感到滿足的不是成功的浮華外表,而是內在自我的平靜,以及在工作過程中的自得其樂。

失敗使我們學會了同情與謙遜,面對冒險時更謹慎或更無懼,知道生命有限而更加珍惜。一個人可能一生都沒有體驗過自我的感覺,尤其是非常成功的人。但是失敗部迫使我們面對一無虛飾的內在自我,並且使我們瞭解,真正的成功必須建立在堅實的自我意識,以及不受他人左右的內在價值上。

最重要的是,一旦通過了失敗的考驗,我們不僅擁有更多的自信,也擁有更多的內在力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