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台股最強黑馬非聯發科莫屬,因為股價從年初至今,已大漲近七成,市值重返6000億大關。交出亮眼成績單的執行長蔡力行,這回不當鐵血CEO,他如何助聯發科成功轉型?
9月19日,新竹科學園區的風吹得強勁,但耀眼陽光依然灑進聯發科首度對外公開的無線通訊研發大樓。難得主動接受媒體採訪的董事長蔡明介,臉上笑容和外頭陽光同樣燦爛。
平日寡言的他,這一天會如此意氣風發,和他手上拿的晶片有關。那是聯發科搶先全球量產的首顆5G手機系統單晶片。到今年底,它們會搭載Oppo、Vivo智慧型手機,明年第一季在中國各大城市銷售。
今年年初,聯發科股價僅220.5元,但才十個月,已狂漲68.5%,10月22日收盤價來到371.5元。不少外資紛紛喊加碼買進聯發科,更有至少五家把聯發科目標價調升至400元以上。
台股最強黑馬 市值破6000億
同時,聯發科的市值也從年初3600億,一路攀升至今突破6000億,市占率、毛利率重回四成大關,直逼五成。
其實聯發科如今的榮耀,是歷經痛苦轉骨而來。2014年6月,聯發科股價衝上500元,全體沉浸於營收攀上高峰的喜悅,卻渾然不知一場風暴即將到來。
那時的聯發科,全力開發高階處理器晶片,卻遇上主力市場中國大力補貼當地IC設計業者,這些業者進軍低價市場,把生產成本高出一截的聯發科打得落花流水。
更慘的是,聯發科主力研發的高階Helio X系列晶片,雖然運算能力和多媒體功能都優於中國廠商,但與高通、三星的高端產品仍有落差,導致陷入定位混亂的泥淖,營運陷入低潮。
直到2017年7月,才有轉機。身兼董事長與執行長的蔡明介,找來曾任台積電執行長、中華電信董事長的蔡力行,擔任共同執行長,「雙蔡體制」正式啟動。
不過當時聯發科基層卻瀰漫著不安氣氛,「就很怕他像在台積電一樣,一來就大裁員啊,」一位聯發科資深工程師私下表示他當時的忐忑。
他的憂慮,和蔡力行的鐵血作風有關。從小就是學霸的蔡力行,從建中、台大物理系、美國康乃爾大學材料工程博士,一路走來從沒跌過跤。
拿到博士學位後,至少三家公司開出優渥條件延攬他,最後他到最有成長性的惠普(HP),並到美國科羅拉多州定居。
1989年,台積電共同創辦人曾繁城邀請他加入剛成立不久的台積電。即便半導體和他的專長無直接相關,但他聽到是張忠謀創辦的企業,「心裡知道,他創辦的企業一定得參加,」蔡力行曾公開表示。
於是,蔡力行從美國回台,加入台積電,並擔任唯一一座晶圓廠的副廠長,他曾說,「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決定。」
和張忠謀共事幾年後,張忠謀慢慢發現蔡力行的執行力,1992年請他負責八吋晶圓新廠的建廠計畫。
一位業界人士回想,這座廠在當時創下兩年內蓋好、量產的新紀錄,而且量產後第一個月就賺了3000萬元。蔡力行「鐵血管理」的高效率,在當時半導體界無人能出其右。
後來,台積電規模愈來愈大,廠房愈蓋愈多,蔡力行總能完成張忠謀交辦任務,深獲信賴。
而且,即使台積電和當時業界龍頭英特爾(Intel)營收、規模仍有落差,但在蔡力行主導下,台積電不斷擴大資本支出,投資先進製程,「先把量做起來,就能把客戶都抓住。」
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大浪來襲,台積電業績也受到波及。蔡力行強勢主導績效考核制度,要求人資部門把表現最差的5%員工裁掉,卻反倒讓自己的人生摔了重重的一跤。
出掌聯發科 宣示不裁員
2009年2月,一位被資遣的台積電工程師父親,寫信給董事長張忠謀,希望張忠謀不要裁掉自己的兒子。張忠謀讀完信後,找人資主管長談、了解內情。
這次風波應是蔡力行職涯上最大的挫折。2009年6月,78歲的張忠謀回鍋接任台積電執行長,蔡力行被調任台積電新事業的總經理,失意不少。
直到2014年,在時任交通部長葉匡時力邀下,蔡力行離開服務25年的台積電,轉任中華電信董事長。
「這是政府完全控制的公司,和半導體業文化有很大不同,」蔡力行的人事案才剛傳出,中華電信工會就揚言要包圍董事會,給蔡力行來個下馬威。
但沉潛五年的蔡力行,心境和身段都比過往要堅毅卻柔軟。他親自致電中華電信工會代表朱傳炳,保證五年內不裁員、不減薪,才弭平反彈聲浪。
但他的決策風格依舊果斷。他一直在內部獨排眾議,希望中華電信加碼投資4G,為5G打好基礎。他時常說,「這是我在台積電學到的。」
2016年底,蔡政府宣布,由鄭優接任中華電信董事長。這時,營運陷入低谷的聯發科,正需要整頓。於是,在蔡明介邀請下,蔡力行出任聯發科執行長。
消息一出,聯發科股價連漲四成,但內部人事卻動盪不斷。先是負責手機晶片的共同營運長朱尚祖跳槽小米。而後首席行銷長羅德尼斯(Johan Lodenius)拂袖而去。基層無不惶恐,還傳出可能要裁員3000人。
當蔡明介帶著蔡力行召開記者會,宣布啟動「雙蔡體制」時,針對傳言,蔡力行親上火線回答,「人才是聯發科最大資產,哪有裁員3000人的事!」
頻段雙規格 不放棄美日市場
後來蔡力行啟動「人力轉型」,在薪資成本和人數不增加的前提下,把人才重新分配到更貼近專長的崗位。
一位聯發科工程師證實,蔡力行與高層做了很多溝通,把大家在職涯轉換的不快降至最低。
面對5G時代來臨,聯發科內部也面臨兩難。5G涵蓋兩種主流頻段技術,一種是低功耗、覆蓋能力廣的Sub 6頻段,另一種是傳輸速度較快的毫米波(mmWave)。該如何選擇?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劉佩真解釋,美國、日本Sub 6頻段已相對飽和,自然會選擇毫米波技術。而歐洲、中國Sub 6頻段仍有足夠頻寬,因而較傾向選擇Sub 6發展5G。
反覆討論後,聯發科決定先發展Sub 6。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解釋,聯發科主要市場仍在中國,一路貼著中國科技發展走,先選Sub 6並不令人意外。
但對於難度較高的毫米波技術,聯發科也沒放掉。聯發科財務長顧大為指出,目前規劃推出的5G晶片都支援Sub 6頻段,毫米波產品則預計明年底推出。
蔡力行一如過往在台積電、中華電信一樣,對新科技投資毫不手軟。9月下旬首度對外亮相、占地1.26公頃的無線通訊研發大樓,就是亞洲最大IC設計中心,是斥資逾50億元投資的成果。
這棟大樓裡,有30多間電磁微波屏蔽室、逾3萬台高速運算伺服器。一台台手機在此進行通訊測試,模擬隧道、高山、城市等各種手機使用情境,力圖把通訊效果做到最好。
儘管聯發科5G晶片整體進程仍落後對手高通,但能做出全球首顆5G手機系統單晶片,已在業界掀起波瀾。
而且,在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積極「去美國化」,劉佩真分析,聯發科搭配中國5G執照開放,2020年將可擴大在中國的業績。
今年5月,蔡力行獲頒交大名譽博士,請來十年沒和他同台的張忠謀。張忠謀說,早期台灣IC設計根本沒有發展成世界一流公司的能力,「但聯發科在蔡力行手中做到了,我充滿喜悅,也祝福Rick(蔡力行英文名)。」
這席話聽在蔡力行耳裡,一定十分感動。昔日鐵血CEO,未來將搭著中國5G熱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