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2000年台灣四大銀行求生法則

李俊明
user

李俊明

2001-06-01

瀏覽數 20,950+

2000年台灣四大銀行求生法則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中信銀手續費收入比重提高

「國外成功的銀行,手續費約占收入的50%,」中信銀首席副總經理林博義指出,目前中信銀一年20多億的手續費營收大約占全部收入的35%,在台灣銀行界名列前茅,持續加重手續費收入比例也是中信銀的營運重點。

目前中信銀手續費的最大來源,除了來自三百多萬張信用卡外,還在不斷開發增加手續費收入的服務,例如衍生性金融商品、信託保管業務等。

以基金承銷來說,每年就為中信銀帶來新台幣2、3億元進帳。

林博義表示,中信銀提升獲利能力的方式有四種:一為控制放款品質;二要增加手續費收入,三是降低資金成本(增加活期性存款),在中信銀5000億的存款中,活期性存款約1500多億,占了約30%;四要降低作業成本,以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力。

中信銀對於提高自動化程度不遺餘力,原因就在於大幅縮減成本。林博義以美國的統計數據說明,客戶臨櫃交易每筆成本需美元1.07分,相對於電話轉帳的0.35分,提款機0.27分及網路交易的0.01分昂貴許多。

因此中信銀以增加自動化作業(提款機、補摺機、電話語音服務、網路)降低成本,目前自動化交易約占中信銀全部交易的56%。

台新銀行主打小額貸款

2000年排名《遠見》雜誌第二十六大金融業的台新銀行,去年營收成長10.32%,稅後淨利達19.16億元,台新銀行副總經理兼發言人陳淑美表示,台新銀行不斷增加手續費收入的比重,積極拓展營收來源。去年台新銀行以本身兩百多萬的有效客戶群,銷售國內外基金及保險,光是保單銷售,就有新台幣20億元的營收。此外,一百七十多萬張信用卡更為台新銀行帶來可觀的手續費收入。

基於消費金融的業務專長,台新銀行除加強增設「便利銀行」,與OK、福客多兩大便利店合作布設ATM,並加重網路金融的比例。

此外,今年除了與台塑石油策略聯盟發行「台灣加油卡」之外,還希望能夠藉助遍布各地的加油站網絡,再為台新銀行增加五十萬張卡量。今年還將主打「YouBe予備金」小額信貸業務。

陳淑美指出,小額貸款可以分散銀行風險,利潤也不錯,這項新產品在香港、日本相當風行,經過觀察後決定列為今年重點業務。

對於景氣不佳,消費縮減,借貸增加,台新銀行的因應之道就是做更多宣傳,刺激消費及小額借貸。

「整體的消費雖然沒有增加,但是台新銀行要搶更多的市占率,」陳淑美指出台新銀行的策略。

華信銀行服務走向精緻化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年年都被國際財經雜誌選為優秀銀行的華信銀行,在《遠見》2000年金融一百大排名第三十九名,是國內獲利最佳的新銀行之一,稅後淨利達新台幣17.02億元。

帶領華信銀屢創佳績的總經理盧正昕表示,華信銀的制勝關鍵在於發展為顧客量身定做的產品,由六百位理財專員,大量運用e化作業增加效率。特別是當許多銀行仍在追求成為金融百貨公司,華信力求定位為金融精品店,鎖定發展外匯、信託業務、理財服務。

正由於全力專攻「精品金融業務」,盧正昕指出華信銀最有競爭力的產品,除了投資管理帳戶MMA,還有應收帳款承購(Factoring)業務。

2000年1月MMA推出後,不到一年即為華信帶來新台幣4億6千萬的營收,去年底MMA有六萬八千名客戶,至今年四月已經成長到八萬兩千名。

此外B2B的應收帳款承購,在2000年為華信銀帶來600多億商機,國外部分為5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四,其中有3億5千萬美元是經由網路交易完成,成為華信業績成長的一大重點。

由於考量到新經濟將會是全球整合的市場,因此華信銀積極伸展海外觸角。

購併美國遠東國民商業銀行後,增加了加州十四個分行;對於前進大中華市場,除利用遠東國民銀行北京辦事處及申請中的上海辦事處為據點;在香港的四個據點:華信銀辦事處、華信證券、華信財務公司、上海滬光國際資產管理公司也在前進大陸市場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好的銀行不但績效要好,而且規模要大,」盧正昕計畫華信銀在體質強健之後,也要積極變大。他訂出明確的發展策略,將整合旗下投信、證券、投顧、租賃等十二家轉投資公司,將華信銀發展為金融控股公司。目前正在尋找的是淨值約120億規模的合作伙伴。

放眼五年後銀行的生態,盧正昕認為從規模及績效來看,只有三到五家能變成頂尖的銀行,「我們希望華信銀行是其中一家!」他充滿期許地計畫著。

荷蘭銀行推出貴賓理財服務

2000年名列《遠見》雜誌第四十一大金融業的台灣荷銀,年營收成長率達92.36%,成長驚人。由於企業金融部分相當賺錢,且大幅發展消費金融業務(1999年購併美國銀行消費金融部門),在2000年《遠見》雜誌金融一百大排行中,荷銀排名往前大幅竄升(由75名前進至41名),成為不景氣中的一匹黑馬。

荷銀逾放比較低,因此能盡全力衝刺業績,在經濟不景氣中,荷銀消費金融業務今年依然預估有20%以上成長。台灣荷銀之所以成長,主要來自總部策略的調整。面臨全球金融秩序重整,荷蘭銀行以內部組織重整因應,2000年開始將全球分行的企業金融跟消費金融部門分開,各自發展,以更清楚的定位,聚焦目標市場。

荷銀消費金融業務台灣區總經理周瑞青指出,荷銀在荷蘭、美國及巴西分別發展出三大消費金融市場,亟欲發展的第四大市場可能落在大中華區,因此組織調整後在台灣將更積極發展消費金融業務。

周瑞青指出荷銀消費金融擅長理財規劃及信用卡業務,因此未來重點業務一為信用卡業務(目前發卡量四十萬),一為貴賓理財業務(目標客戶為家庭年收入一百萬)。

此外,荷銀先進的電腦系統,比台灣的銀行來得靈活,也是一大優勢。

「我們的系統往往只要設一些參數,就可以改變一個產品的設計與包裝,」周瑞青也指出,荷銀授信時,運用科學化的電腦計分系統,以歷年累積的各種指標算出模式,篩選可能壞帳的申請,減少日後呆帳的麻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