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俞瑩,從私立中學轉進開平餐飲國際班,原以為進到一所沒有課本的學校,接下來三年就是一直在廚房實做料理與烘焙的開心日子。結果上課了才發現,在開平不只是學技術,更有許多活動要跑,考驗各種統合與溝通能力。這種體制外課程如何讓她找到自己?
進入開平國際班前,我在私立金陵女中讀自然組。我讀自然組並不是數理強,而是大家都說讀理工,未來才有高薪。但我其實是偏文組的學生,在自然組讀得很挫折,只好每到週末都逃到烘焙的世界裡。
半年後,我和爸爸說,我想要轉讀技職,馬上遭到否決。爸爸認為讀技職「很low」,考上好的大學才是正路。抗爭一年後,看不下去的媽媽,帶我參加開平國際班的說明會,我也下定決心,既然未來目標是出國,何不從高中就開始?
一開始,我以為到開平,可以每天沉浸在廚房,學習各種餐點製作和烘焙的技巧,對於不是很愛與陌生人往來的我,還滿期待的。卻發現全然不是這樣。
在開平,除了技術培訓,還有非常多活動,從分組、選題、到寫企劃書,都需要多方折衝。這裡不只是個學校,更像是個小型社會。例如我對餐點主題有想法,就要詳細寫下企劃與設計理念,然後說服別人接受。
過程中,我必須學會陳述的技巧,一項一項說明自己想法的優點、細節、執行規劃,只有自己清楚闡述,才有機會說服別人。
去年11月,國際班全體到義大利學習一個月,最後舉辦成果展。我分到了實做組,四位組員中,有三個人之前已擔任過執行長或副執行長。我們讓那位還沒有經驗的同學擔任組長,讓他學習統籌能力。
接軌實務與職場最受用
那次活動,只有兩週,得從無到有完成,要出一場60人的大型餐會,總共七道料理,等於四個人必須完成300多道菜。當天到場的除了同學、老師,還有義大利辦事處的官員、當地餐飲界貴賓,隆重浩大,我們告訴自己,絕對不能丟臉。
由於工程浩大、時間又緊迫,組長必須快速地拆解整個流程的環節,擬定每道菜的食譜、列出器材清單、經費規劃,以及工作流程和責任分配。但當我們組員一起討論出餐的大綱後,卻遲遲等不到組長發出完整的工作規劃清單。
最後只好找組長攤牌。我們四人嚴肅地坐在一張小桌前,我拿出自己寫好的工作規劃清單,並詳細列出組長目前已經做到的工作有哪些、工作還剩哪些,待辦事項預計怎麼分配、接下來的流程怎麼走,才能用最後一週的時間,完整準備。
討論之後,那位組長坦然地退下,大家決定由我接手,或許場面有點尷尬,但他的臉上也有鬆口氣的表情。最後在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拚命下,終於順利完成了300多道菜,呈上理想的成果。
有技術有理論,接軌實務與職場,是我在開平國際班學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