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二○一一年十月四日,當時亞馬遜的都卜勒計畫尚未公諸於世,切爾當然也不知道這件事。當時Siri 剛發表,切爾說他像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註1)」。Siri 一推出就引發旋風。新的iPhone在一週內就銷售四百萬支,到了年底,總銷售量則達到三千七百萬支。市場分析師表示,新的iPhone之所以熱賣,Siri 功不可沒。蘋果在二○一一年第四季的總產品銷售額達到四百六十三億美元,創下當時科技業界歷史新高。切爾覺得,他正站在巨大變革的浪潮上,心想:在人類創造那麼多的軟體裡,Siri 是最重要的一個。
Siri 一開始廣受好評,大家都讚譽有加。然而,到了二○一二年下半年,負評湧現,因為很多人開始發覺Siri 的缺點,有使用者把Siri 失言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也有評論家撰寫毒舌評論。著名科技記者法拉德.曼裘(Farhad Manjoo)就在Slate 上批評道:「蘋果的數位助理推出時炒作得很厲害,信誓旦旦地說會改變一切的一切(*註2)。」但是因為語言理解能力差勁,Siri「令人深感失望,不過是華而不實的把戲」。
(*註1) 切爾的這段話及本書之後引用他所說的話,除非另外註明,否則均出自切爾與本書作者的訪談,訪談日期為二○一八年四月十九日和二十三日
(*註2)Farhad Manjoo, "Siri Is a Gimmick and a Tease," Slate, November 15, 2012, http://goo.gl/2cSok
於是蘋果拍攝廣告,請來柔伊.黛絲香奈(Zooey Deschanel)、山謬.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約翰.馬克維奇(John Malkovich)與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為Siri 背書,但是有些使用者卻認為這支廣告有不實嫌疑,於是提起集體訴訟,控告蘋果詐欺。蘋果原始共同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也發表批評,他向記者暗示,蘋果買下Siri 公司之前,Siri 的性能較好(*註3)。就連速食店Jack in a Box 也拍攝一支廣告調侃虛擬助理的語音辨識技術,影射Siri。
「最近的Jack in the Box 餐廳在哪裡?」廣告裡,傑克如此問助理(*註4)。
(*註3) Bryan Fitzgerald, ”‘Woz’ gallops in to a horse’s rescue,” Albany Times Union, June 13, 2012, https://goo.gl/dPdHso.
(*註4) Yukari Iwatani Kane, Haunted Empire: Apple After Steve Job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14), 154.
「我找到四家賣襪子的店。」助理回答。
在某種程度上,蘋果率先推出一項野心勃勃卻尚未成熟的科技,當然要付出代價。Siri 這個產品是前所未見的全新發明,人們無法拿以前類似的產品比較,因此有很多人都以科幻電影裡成熟的人工智慧來和Siri 相比,有些使用者也用人類的標準來衡量Siri 的聰明才智和語言技巧。的確,蘋果華麗的行銷手法讓人覺得他們的科技很厲害,再加上Siri 的介面很人性化,會說笑話,還會用高明的回答來打臉使用者,讓人們以為Siri 擁有深層智慧,因此都用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來衡量Siri。(之後推出的虛擬助理就比較幸運,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因為人們可用Siri做為參考,並藉此相比。)
然而Siri 出現問題,不能只怪人們期望過高。Siri 剛推出沒幾天,使用者就達到數百萬,一個運算平台要處理這麼大的使用量,可說是非常困難。因此,蘋果的人員要日夜輪班,拚命擴展Siri 的規模,處理攀升的流量,但系統降速與關閉的情形還是在所難免。
數年後,一些Siri 的研發人員向媒體抱怨,Siri 的原始軟體有許多程式錯誤,也承受不了那麼大的使用量(*註5)。也有人批評,Siri 的程式碼有基本的結構性問題,讓擴展規模的流程變得複雜,也讓擴充新功能的速度變得很慢。因此有人認為Siri 可以慢慢改善,也有人認為Siri 必須砍掉重練,兩方爭執不下。有人批評Siri 公司把有缺陷的產品賣給蘋果,但是吉特勞斯極力反對這個說法。二○一八年,他在推特(Twitter)上寫道:「簡直就是胡說八道,Siri 剛推出時運作良好,但是後來使用量比預期大上很多,因此需要二十四小時輪班擴展Siri 的規模,所有的新平台都是如此。」
(*註5) Aaron Tilley and Kevin McLaughlin, “The Seven-Year Itch: How Apple’s Marriage to Siri Turned Sour,” The Information, March14, 2018, https://goo.gl/6e7BxM.
但是,切爾知道Siri 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蘋果推出的不過是第一個版本,而切爾有詳細的改善計畫,他總體的構想是打造一個人工智慧助理,讓人類憑藉說話就可以連結到數位世界。要實現這個構想,Siri 就必須能自由自在地徜徉網路世界,連結到各個第三方網站,而且愈多愈好,才能實現創造者的初衷。
但是蘋果推出的Siri 版本,並未如願在網路世界自由徜徉。賈伯斯想確保Siri 運作順暢,因此嚴加控管。在蘋果收購前,Siri能連結到四十五個第三方應用程式,而且原本的構想是連結愈來愈多;然而蘋果收購後,Siri 卻被綁手綁腳,只能連結到少數蘋果開發的應用程式。這對Siri造成很大的限制,就像是Google 搜尋引擎只能顯示自己的網站,看不到網路世界的其他東西。但是切爾並不為此感到擔憂,因為賈伯斯曾說,他也認為長遠看來必須連結到外部的應用程式。iPhone 本身就是如此,一開始只能使用蘋果自行開發的應用程式,後來才開放數以千計的外部開發人員發揮。
淪為人工智慧孤兒的Siri 與奮起直追的Google
不過賈伯斯過世後,一切都改變了。原本賈伯斯是Siri 的啦啦隊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迫使其他高層接受創辦團隊對Siri 的願景,在他過世後,管理動盪,許多團隊領導者不滿蘋果對Siri 的計畫,不是憤而出走,就是被迫離職。
吉特勞斯是第一個出走的,他在Siri 發表三週後就離開了。切爾撐得久一些,但是也在二○一二年六月離職。「我拋棄數百萬金錢,離開我喜歡的人,放棄我愛的計畫,但我就是覺得自己待不下去了,無法和那裡的人共事。」切爾說道。吉特勞斯離職後,路克.茱莉亞(Luc Julia)接任他的職位,但是到了二○一二年十月也離開了。此外,負責監督Siri 計畫的理查.威廉森(Richard Williamson)與福斯托,於同年底被迫辭職。如同史丹佛大學未來學家保羅.沙佛(Paul Saffo)對一位記者說的:Siri 已經變成「人工智慧孤兒(*註6)」。
原本的領導團隊相繼離開,情況陷入混亂。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 上有一篇文章寫道,有十幾位Siri 前員工表示:「Siri 各個團隊變得效率低下,互相爭奪地盤,爭吵不休,每個人心中都對理想的Siri 有不同的意見。領導團隊與中階管理者來來去去,都缺乏賈伯斯先生的遠見與影響力(*註7)。」團隊缺乏一位強而有力的領導者(或至少是一位和切爾有共同願景的領導者),於是蘋果最終並未開放讓Siri 自由連結外部應用程式,因此使用者無法透過Siri 這個對話介面連結到整個數位世界,Siri 的環境大體上保持封閉。
約翰.伯基(John Burkey)於二○一四年至二○一六年間參與Siri 的高階開發團隊,他說Siri 之所以停滯不前(*註8),是因為真正了解Siri 軟體的人都離開了,就好像搖滾樂團裡,受歡迎的主唱過世,留下其他團員努力演奏熱門歌曲一樣。有人批評Siri原本的軟體就有缺陷,伯基雖然不這麼認為,但他承認真正了解Siri 的人員都出走了,要操作整套軟體系統就變得很麻煩,像是一台用大力膠帶和口香糖黏接的機器。
(*註6) Bosker, “Siri Rising.”(*註7) Tilley and McLaughlin, “The Seven-Year Itch.”(*註8) 伯基與本書作者的訪談,訪談日期為於二○一八年六月十九日。
蘋果努力解決Siri 問題的同時,其他競爭對手也沒有遊手好閒,其中一個就是Google。Google並沒有像蘋果那樣發表單一產品,然後大肆宣揚,而是選擇一步步推出不同的對話式人工智慧功能,然後慢慢改良,這樣的方法比較低調,產品也不會受到太多檢驗。二○○八年,Google 就推出一個iPhone 的應用程式,讓使用者可以用語音搜尋,說出要搜尋的字詞,程式即可搜尋,不需要打字。雖然搜尋結果仍是以傳統方式條列顯示在螢幕上給使用者觀看,但是透過這個科技,Google 可以累積珍貴的語音處理經驗。
二○一二年,Google 推出類似虛擬助理的服務,名為「Google 即時資訊」(Google Now)。這個程式能依照個人需求並參考使用情境,提供使用者各種資訊,像是運動賽事比分、行事曆提醒事項、天氣預報或行車路線等。Google 即時資訊甚至還可以預測使用者想問什麼,並事先提供資訊。例如,Google 即時資訊看到行事曆上顯示你今天在市區和人有約,而且交通不是很順暢,就會提醒你要提早幾分鐘出發。透過Google 即時資訊,使用者可用打字或講話來搜尋網頁、撥打電話、寄發電子郵件、選播歌曲或詢問路線。
Google 雖然沒有大肆宣揚,但也表明這項產品是很大的進展,Google 的科技研發方向不再只是讓使用者在搜尋框裡輸入字詞,而是讓使用者能自然和程式對話。Google 即時資訊不是一體適用的服務,只提供千篇一律的內容,Google 表示這是一個個人化的助理。Google 即時資訊也顯示,Google 對語音科技愈來愈感興趣。Google 工程副總裁史考特.霍夫曼(Scott Huffman)向記者表示,人類能和電腦順利對話,「還是史上頭一遭(*註9)。」
(*註9) Megan Garber, “Sorry, Siri: How Google Is Planning to Be Your New Personal Assistant,” The Atlantic, April 29, 2013,https://goo.gl/XFLPDP.
本文節錄自:《聲控未來:引爆購物、搜尋、導航、語音助理的下一波兆元商機》一書, 詹姆士‧弗拉霍斯著,孔令新譯,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