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保護主義日益高張
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早在一九六○年代末期業已形成,但是目前由於貿易逆差日益加多,產業國際競爭力削弱,受到工會及業者的壓力,以及失業問題和面臨即將來臨的國會議員選舉,美國國會已瀰漫著強烈貿易保護的氣氛。
據估計,美國九十九屆國會第一會期(即一九八五年度),國會議員正式提出的貿易法案高達五百餘項,其中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有貿易促進法案(Trade Enforcement Art)、貿易緊急暨出口削弱法案(The Trade Emergency and Export Promotion Act)、紡織品及鞋類設限法案,以及最近由美國眾議院議長歐尼爾等所提
出的綜合性貿易法案等,都將對我國貿易產生嚴重的影響。
雷根總統雖然一再強調反對保護立法,可是實質上也改變了過去無條件支持自由貿易的主張。從很多的措施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非常強調平等互惠的主張,今後將強烈地要求貿易的對手國開放市場,降低關稅暨非關稅的壁壘。日本在這方面已在強大壓力下採取了許多措施,但在對外關係上業已受到相當損害。我國是個對美長期有出超的國家,無論從政治與經濟的觀點,不能不全國上下共同設法來面對這個問題,全力來早日因應解決。
二、日本的經驗值行單習
日本人在美國雖不見得十分受人歡迎,但的確是受人尊敬。這使我在參加許多研討會與演講會中產生了太多的感慨。日本的經濟何以在戰後如此蓬勃地發展,許多人常常歸因於日本有效實施許多「產業政策」,對於新興與衰退的產業採取了許多保護與輔導。當然其中有很多的作法值得我們注意,但是從最近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日本經濟的成就,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就是,日本的經濟發展,政府雖全力介入,但對企業實施的財力與物力支持上,並未如想像中那樣龐大。
根據Robert S. Ozaki的分析,日本產業政策所採取的措施,多是指引性,迂迴而非直接地,同時也絕對是在尊重市場功能原則下決定的。從資料中顯示,日本不像許多歐洲的國家,為拯救艱苦工業而國有化。
日本政府花費在研究發展上的費用亦遠不如許多先進國家多(資料顯示研究發展費用,政府所佔比例法國四七%、西德四一%、美國三五%、英國三二%。)。在銀行對企業的融資協助方面,白一九七六年開始,日本的開發銀行在工業發展上的融資,有九○%是投入在環境保護、能源節約、以及改善公共設施上。此外日本的租稅獎
勵可以說白一九七○年開始,已顯示不出對外銷或特定工業有太多優惠。
這些事實都說明,日本的經濟成就另有其值得借鏡之處。晚近以還,美國已有許多的研究與討論值得我們注意,文中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全國上下如何能以憂患意識團結在一起,而對因難奮戰不已。這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處心積慮,以強化國力來追上西方的成就。
有人說日本是一個群體意識的民族,但是我們更要瞭解,日本不是一個有強烈教條的集體主義,也不是一個安於現實的民族。這從戰後有系統、有計畫地面對國內外經濟情況,所採取現實而有目標的作法中可看出,值得我們深思。
三、建立我們的工業發展策略
在美國,當討論到產業政策時,一位學者說的一句話給我的印象最深。他說:「產業政策往往是落後國家邁向發展的手段,有時也是掩飾失敗要求保護的託詞,前者具有積極性的意義,後者則有消極性的後果。」
我國是個新興發展的國家,為了改變我們的工業結構,我們不能不採取若千輔導與鼓勵的措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右,台灣是一個天然資源缺乏、對外經濟依賴相當高的國家,顯然無法避免外在的競爭與影響。在這樣一個多變而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之中,怎樣來規畫我們的工業發展策略,使我們的經濟發展「自由」而不「散漫」、「計畫」而不「僵硬」。這的確是我國未來「產業政策」應予研究的課題。 在美國研究產業政策相當享有聲譽的一位教授Chalmers Johnson說過一段話,他說「產業政策」代表對於經濟問題的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對於經濟現象一種新的分析方法,它最主要的精神是要建立「共識」,從而全國上下,一體力行。
在世界各國都熱烈討論產業之際,我有一個深深的感觸,亦即在高呼「市場機能」的原則下,政府的干預是一個無所不在的現實。若容許政府在孤獨、無力、甚至蠻橫的情況下,作出許多不甚正確的決策時,何妨在決策過程中建立一個廣泛而長期的大眾「參與」程序,讓政府與民間共同來提供正確而快速的訊息,以集體的力量來解決我們長期發展的問題。這也許是我們「產業政策」應予建立的基本主張。
(徐立德現任聯合工專董事長)